(记者 濮玉慧 良渚遗址管理区微融媒体中心 摇慧敏) 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期间,良渚博物院将炭化稻谷与现代稻米放在一起对比展示,吸引许多与会嘉宾的注意。

在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时期,环太湖流域的密集水网与温暖气候构建了独特的生态系统。考古发现揭示,良渚先民在湖沼平原的高地上建立家园,并建起发达的稻作农业体系——茅山遗址的80余亩稻田遗迹与古城内近40万斤炭化稻谷互为印证,向世人揭示五千多年前这里存在着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粮食生产与储备网络。

这一农业革命的基础,建立在堪称奇迹的水利工程之上。环绕古城的外围水利系统构成复合型水利网络,其防洪、灌溉、运输三位一体的设计理念,将大禹治水传说具化为提早千年的工程技术实践。考古学家在良渚中晚期稻田中发现的道路系统与专业农具,特别是标准化田埂和斜把破土器的广泛应用,标志着农业生产已进入精准化管控阶段。

农业经济的结构性变革直接推动文明层级的跃升。专业农具的普及促使手工业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形成制陶、琢玉、木作等专业作坊群。莫角山东坡遗址炭化稻谷的基因检测显示,其叶绿体类型达8种、细胞核类型2种,这种生物多样性特征与周边村落向都城集中纳贡的物流网络高度吻合。有专家指出,粮食调配体系与劳动分工的复杂化,实质上构建了早期国家的治理框架——有专业的工匠服务于宗教礼仪建筑营造,而稻米赋税则支撑起社会阶层分化,这正是良渚文明迈入国家形态的核心标志。

穿越五千载春秋,良渚的农耕基因在现代获得创造性传承。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800亩稻田精确复原古代水系格局,通过春耕仪式、湿地生态展示等活化实践,让游客在稻浪起伏中触摸文明脉搏。

良渚古城遗址所在地的余杭,也是一座“产粮大县”。在良渚街道石桥村,这里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数据采集、信息传输、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对农田的智能化管理。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项目启动后,我家农田都装上了智能水泵和病虫监测的仪器,省下不少人工。那50亩地里还装上了电动闸板和气象站,不仅实现智能灌溉,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等数据也能监测到。”种粮大户严水永说。

从史前水利工程到当代生态农业,良渚展示了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持续性智慧,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这种发轫于新石器时代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恰为当代生态农业与城市文明建设提供了历史镜鉴,见证着中华文明“道法自然”哲学观的深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