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 关于培育工匠精神,打造工匠人才队伍,促进科技产业发展的建议 |
---|---|
届次: | 十二届四次 |
领衔人: | 桂玉红 |
承办单位: | 区总工会 |
协办单位: | 区人力社保局、区教育局 |
处理情况: | 桂玉红委员:您好! 您提交的关于<< 关于培育工匠精神,打造工匠人才队伍,促进科技产业发展的建议>>提案,已由区政协转交我单位主办。我单位高度重视,组建办理工作专班,召集区人社局、区教育局等协办单位会商,并落实专人负责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匠型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培养情况 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迈向新征程,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我区历来重视工匠人才的挖掘培养,不断优化工匠人才服务生态,促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促进形成“以人才创新塑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格局,为奋力建设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奋力扛起“勇当先行者 谱写新篇章”的大区担当提供坚强人才支撑。截止2023年12月底,余杭区累计培育技能人才24.14万人,其中高级工以上8.86万人,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重33.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36.7%;已认定各级工匠403人,其中浙江工匠9名,杭州工匠9名,杭州数字工匠16个,余杭工匠101名,镇街级工匠268名。 二、主要工作举措 (一)夯实工匠人才培育制度 为加快推进余杭区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区总工会联合区经信、人社等部门,制定《关于建设余杭区高素养劳动者队伍2024年行动方案》,围绕提升“职工素养、职工技能、职工维权”三大方面,实施十大举措,进一步推进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出台《关于落实新时代余杭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激励计划的实施意见》,鼓励更多的产业工人学技能、练技能、强技能,推动产业工人队伍“扩中”“ 提低”,助力共同富裕。联合区教育局积极鼓励中职学校积极引进、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来校作为兼职教师、行业导师等开展技能授课和社团指导,每年聘请校外兼职教师、行业导师在50人以上,并按照《关于妥善解决余杭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临时性短缺问题的通知》(余教〔2019〕65号)规定给予一定的补贴,具体为“对于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岗位,可聘用外聘兼职教师,课时费按职称高低分别为初级80元/课时、中级100元/课时、高级120元/课时。” (二)构建工匠人才培育载体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明确企业培训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技能培训中心,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以适应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目前我区已有炬华科技、申昊科技、菜鸟等48家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开展工匠专项培育行动,发动职工积极申报镇街级、区级工匠,积极推荐参与市级、省级工匠认定,重点培养了一支新时代高技能工匠骨干队伍。每年召开“余杭工匠”认定发布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助推形成工匠热,掀起技能潮。搭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平台”,建立高技能人才技术技能创新成果和绝技绝活的传承机制,并加以推广。目前有大师工作室51家,其中6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有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51家,其中省级职工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4家、市级职工高技能人才(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12家。 (三)实施提升职工技能素质工程 紧扣余杭重点产业领域,擦亮“百行百匠百赛”品牌,在“重点产业+特色小镇”开展“专业+精业”的职业技能大赛,有效建立“培训+竞赛+激励”机制,形成“以赛促训+以赛晋级”模式,激发广大职工主体意识和创新活力。去年,共举办各级技能竞赛118场,参与职工9980人,实现3415名职工技能晋级高级工。围绕五大产业链,委托高校研发技能提升课程,线上线下培训职工800余人;搭建职工“学历+技能”双提升平台、“余工学堂”引领平台,新增“基层余工学堂培训中心”2家,开展各类职工公益、技能培训109期,覆盖职工5000余名。开展技能带头人技术“传帮带”活动,充分发挥技能带头人作用,举办余杭区第八批职业技能带头人培训班,共帮助1200名职工提升技能水平。 (四)推进工匠型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建设 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目前良渚职高和闲林职高均为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积极探索“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和“中高企”人才培养一体化模式,目前已成功落地一个由闲林职高与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浙江省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项目。同时,在提案办理过程中,我区闲林职高也一直在与您积极沟通,目前已基本谈成合作意向,学校将联合您的公司以及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就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学生进行技能人才的联合培养,实现“中高企”三方共育人才。严格按照《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职成〔2021〕4号)文件要求开展实习工作,充分保障职高学生的实习权益。实习前制定实习方案、开展岗前培训、签订三方协议等;实习中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和专门人员全程指导、共同管理学生实习;实习期间确保全过程管理,多年来未发生一起实习安全事故。 三、下一步工作 (一)聚焦重点产业需求,夯实技能人才培养基础 充分发扬工匠敬业精神和技术优势,以“劳模工匠宣讲团”为载体,开展“劳模工匠开讲啦”、“劳模工匠助企行”等形式多样的工匠“四进”活动。优化“政行校企”合作机制,发挥“政府引导、行业牵头、校企互动”作用,聚焦数字经济、“415X”先进制造业等重点产业诉求,大力推进“校企融合”。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深化打造校企合作升级版,实现“把车间建在学校,让课堂走进企业”,并拓展技能培训项目,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相关学校开展电磁兼容专业开设需求调研和可行性分析、专家论证,并与企业积极对接。其中,我区目前在建的余杭科技职高(项目名),在专业设置上重点规划了“环保医药、智能制造、轨道交通”三个专业集群,其中“轨道交通”专业集群即包含新能源相关专业,在新建学校投用后,也非常期待能与新能源有关技术领域的企业有深度的合作。 (二)健全终身培育体系,增强技能提升培育力度 进一步深化余杭工匠培育“百千万”行动,新认定一批“余杭工匠”、镇街工匠和企业级工匠,重点培养选拔一批覆盖广泛、梯次衔接、技艺高超的新时代余杭工匠骨干队伍,探索建立工匠学院,做好工匠培训工作,打造匠苗、匠才、工匠的全链条孵化平台,提升劳模工匠综合素质水平。开展技能人才“青蓝行动”,推广“名师带徒+双向激励”模式,选树余杭区第九批职业技能带头人100名。鼓励和引导规上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以适应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对开展自主评价的企业按每人最高3000元标准给予培训补贴。聚焦余杭数字经济主导产业和就业需求,重点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准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技能技术人才。 (三)深化薪酬分配改革,打造技能创富示范大区 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开展能级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倡导“以技提薪”,助力“扩中”“提低”;加强企业技术工人薪酬分配指引队伍建设,打通“职工增技—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共富链条。充分发挥“余工学堂”学习平台作用,举办高素养劳动者队伍专项培训,新建“余工学堂”基层学习中心3家,开展职工素养培训课程100期。持续提升职工就业服务能力,全年为800名职工提供岗位能力、就业能力培训和补助,为1000名职工提供学历提升补助,为130名职工技能提升提供学历补助。引导企业广泛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路径,支持企业设置全职业周期成长通道和差别化成长通道,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 |
下一篇:关于推动余杭良渚美丽健康产业经济发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