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 数字赋能制造---再认识、再思考、再出发 |
---|---|
届次: | 十二届四次 |
领衔人: | 桂玉红 |
承办单位: | 区经信局 |
协办单位: | 区国投集团、区发改局、区人力社保局、区科技局、区财政局、区教育局 |
处理情况: |
尊敬的桂玉红委员: 您好!您提交的《数字赋能制造--再认识、再思考、再出发》,由区政府转交我局为主办单位。接到您的建议后,我局十分重视,召开了交办会议,落实了专人负责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前期所做工作: 一是抓好龙头引领,打造余杭智能制造标杆。支持重点企业建设“未来工厂”,组织智能制造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赴区外开展未来工厂高级研修班,引导更多企业参与智能制造转型升级。2023年钱江制冷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炬华科技和达峰科技入选“优秀场景名单”;益利素勒位列省级“未来工厂”认定名单首位,余杭区未来工厂实现零的突破;全年新增认定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4家,认定市级数字化车间3家,入选市级“未来工厂”培育40家。 二是聚焦平台搭建,建设智能伙伴生态。与省技创中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设全省唯一未来工厂推广应用中心,线上线下打造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未来工厂培育建设闭环服务体系。组建区智能制造协会,组织开展未来工厂建设对标学习,推进数字工程服务商联盟建设,汇聚一批咨询规划、诊断评估和解决方案服务商,实施诊断评估—项目培育—技术对接—对标评估—项目任定的闭环化全流程服务。目前集聚省级数字化服务商52家,市级优质数字工程服务商4家(杭州市共8家),基本覆盖了智能制造全服务过程。 三是紧盯细分行业,推动中小企业数改全覆盖。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问题导向、注重实效、试点先行、复制推广”原则,聚焦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健康和通信设备制造三个细分行业,全面落实全市中小企业数改工作任务。贯彻“打样选样”精神,全面开展试点行业数字化水平调查和改造需求摸底,制定55家企业数改时间计划表,加快企业数改项目备案。 四是着眼深耕细作,在专精特新企业集聚上有新跨越。率先制定全省首个区县级专精特新实施方案和遴选办法,建立健全创新型中小企业-省专精特新企业-省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深化与全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杭州)总部基地合作,推动“专精特新产业园”建设,厚植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沃土。2023年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25家,数量位居省市前列。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全面深化“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突出数实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赋智、赋值作用,提速推进“未来工厂”推广应用中心和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落地我区的各项工作,支持钱江制冷等行业龙头建设省级未来工厂,千年舟等企业对标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形成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模型组件、解决方案和优秀场景,打通未来工厂建设服务闭环,形成余杭服务经验。 二是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支持。用足用好“未来工厂”等现有支撑政策,支持企业转型升级,2024年对评定为省级“未来工厂”(试点)企业实施的智能化改造项目,给予总投资额30%的补助,单家企业最高资助1亿元。培育一批优质服务商,提高对轻量化数字化改造政策支持覆盖面,谋划采取综合奖补、企业服务券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企业数字化改造的资金支持力度。结合余杭区优势特色细分行业现状和发展,配套相应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 三是开展人才培育。依托未来工厂推广应用中心,建立未来工厂产业人才培训中心,重点面向企业家、高级技术人员和一线技能人员等,开展培训和实训。探索“跟单模式”,鼓励数字化服务商现场教学,带领到标杆企业进行观摩学习,对关键核心岗位人员,由服务商手把手“保姆式”服务,培养一批复合型数字化人才,逐渐形成完整的未来工厂产业人才培训体系,打造长三角智能制造人才资源集散地,全省产业数字化服务高地。 四是突出强链牵引力。不断深化“专精特新”培育库建设,强化在库企业的精准辅导和诊断提升,对照评价要求针对性巩固薄弱环节。深化与全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杭州)总部基地合作,推动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专精特新企业优质培育服务园区落地钱江经济开发区,联合举办中国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大会、“创客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等,力促“小巨人”释放“大能量”,新增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100家以上。 单位:区经信局 负责人:李晓琦 经办人:徐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