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5.png


图片4.png


图片3.png


图片2.png


图片1.png


(记者 李媛婷 通讯员 张娟) 今天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今年的主题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城市道路四季繁华,街头绿地满目青翠,湿地碧波荡漾,群鸟纷至沓来……在余杭的生态绿意间,涌动的不仅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还有蓬勃发展的经济。

近年来,余杭区深入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实践,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之地,始终坚持以“绿色生态”为发展底色,持续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走出了一条具有余杭特色的“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保护为“弦”

奏响乡村发展协奏曲


从小交线进入青山村,王位山如波涛如屏障,空中流云若带,日光透射下,晕染出金色的田野;村落沿着山势起伏,巷陌幽深曲折,串联起炊烟人家,人声应和,鸡鸣犬吠,万物自得。

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个自然生态保留完好的原始乡村,那或许片面了,毕竟这个村已蝶变成为“生态艺术村”。

“要把它做成愤怒小鸟的样子,下边挂一串风铃,风一吹还会发出声音,鸟儿就不敢靠近了。”在青山村,新老村民、大小朋友会把制作驱鸟装置当成“大事”,这样的“头脑风暴”持续了一整天。

为了不伤害鸟儿,村里不用围网,而是做成造型夸张、设计有趣的驱鸟怪兽牌,材料则是碎布、木块、竹竿、光碟、鸡毛毽子、羽毛球等废旧物再利用,制作好的装置插在田间地头,不仅驱鸟,还颇具艺术感。

从保护龙坞水库的“一滴水”开始,近年来,青山村不仅解决了生态难题,更唤醒了村民的环保意识。

在2015年之前,青山村和众多村落一样,面临着空心化、产业发展动能不足等问题。当时,村里的集体经济让镇、村干部都不好意思提。

而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向到青山村,“在青山遇见未来”的绿色梦已照进现实。“我们村每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今年集体经营性收入预计可达380万元,村集体收入预计可达86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三年年均增长超60%。”青山村党委书记林红介绍说。

继融设计图书馆之后,黄湖镇相继引进了西湖绸伞、1826摄影博物馆、青山剧场、青山自然学校等20余家艺术产业入驻青山村,吸引培育了近90名以艺术家、设计师、文化志愿者、建筑师、摄影师、手工匠人等为核心的艺术乡建人才,形成以美学教育、非遗手工艺研学为代表的产业集群。

隐秘的青山村因保护龙坞水库破圈,相继获评省未来乡村、省美育示范村,其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起源,以美丽生态找到发展出路,又在强村富民中反哺生态环境,形成发展共建共享的闭环。”这就是黄湖镇总结的“青山经验”。


以文化为“魂”

打造高颜值生态廊道


眼下,余杭正举全区之力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厚植生态本底,全域提升城乡环境品质,打造高颜值生态之廊。

绿色,就是大走廊的底色。

河网水系蜿蜒逶迤,白鹭三五成群挺立田间,小鹿在草地上悠闲地漫步……这是穿越五千年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2020年,为让“水城”更秀美,公园创新实施生态立体修复工程,对水体进行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生态修复。“这里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美不胜收的多重景色,根本欣赏不过来。”来自山东的游客张先生感慨道。

古城之外,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穿过一片田野,森绿的、笔挺的水杉道出现在眼前,这里就是良渚街道港南村。乘一叶小舟慢慢晃荡,清风带来一丝凉爽,向着光亮的方向望去,延伸出的枝叶和叶子像极了一幅静谧的油画。

港南村是文保、农保、生态保“三保”地带。“为配合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村里迁出七八家企业,虽牺牲了部分经济利益,但对生态环境和文物保护是有益的。”港南村党委书记康宏果说,如今“水杉河道”作为环良渚古城遗址风情旅游线景点之一,成了游客的打卡地。

距离港南村17公里的车程,就来到了北湖草荡。每到秋天,这里芦苇丛生,野鸟纷飞,景色甚好。因候鸟迁徙,北湖草荡里架起“长枪短炮”。“这里是一个原生态的观鸟胜地,这几年,湿地生态环境好了,拍摄到的鸟类也多了,其中还有不少国家级保护鸟类。”摄影爱好者汤荣华说。

作为良渚文化大走廊区域内重要的原生态湿地,北湖草荡已记录到300多种候鸟,达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水平。

而在东苕溪,一湾碧水清澈见底,800多种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如果运气好,你能见到一种通体闪耀着宝蓝色金属光泽的小鱼,它叫“苕溪鱲”,是全新鱼类物种,因在苕溪流域被发现而得名。

良渚文化大走廊“十大工程”中,有多项涉及生态保护。如良渚港综合保护工程,对存续五千年的良渚港及其水系进行综合保护,再现纵贯良渚古城的千年盛世水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动画卷。


以创新为“桨”

激荡绿色发展新动能


在余杭,创新与发展密不可分。打造“生态文明之都的新中心”,余杭也拿出了“招牌动作”——数字赋能。

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余杭在全国率先建设上线“余杭碳眼”。它集成电力消耗、大气污染物排放、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等252项数据,建立36项评价指标,让区域减污降碳摸清家底。

作为浙江省首批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建设单位之一,余杭还在全国率先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企业指数研究,对近千家工业企业数据进行测算,综合考虑企业污染物排放、碳排放、能源结构协同、行业管理增效四大维度,为土地出让审批、差异化管理帮扶等提供依据。

经过三年打造,位于五常街道的未来研创园成为我区首个零碳产业园。绿色快装装修材料、花园式园区景观、太阳能路灯、电动车智能充电站……园区内绿色元素随处可见,不仅大大减少碳排放,也吸引了一大批优质绿色企业栖居在此。

园区利用办公楼、厂房屋顶超8000平方米闲置面积,建成共计550千瓦的屋顶光伏,预计每年能发清洁电力55万度,可覆盖30%的园区用电。

清洁能源的替代只是未来研创园实现“零碳”的一小部分,真正实现用能“零碳化”靠的是低碳园区管理系统、可调负荷集中控制这两大碳排放管理手段。低碳园区管理系统是为园区管理、运营、服务提供“一站式”决策支持的大数据分析可视化平台,能让用户的能源管理可观可感可控,还能及时发现能耗增长点,制定优化用能策略,保障园区能源运营处在最优状态,减少不必要的能耗浪费。

在余杭,通过数字赋能,实现减污降碳的做法还有很多。阿里巴巴集团创新设计“减碳大脑”,将99%的IOT设备线上化,实现科学减碳;华立集团通过构建“绿色工厂”,能源利用率提升30.7%,碳排放减少20%以上;中电海康发布的固废全生命周期智慧监管平台,极大地推动了固废处理的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监管;在省级“绿色低碳工厂”南方泵业,不锈钢水段自动化生产线、泵头自动化加工线等有效运转,提升效率的同时降低能耗……


上一篇:余杭产3D大屏落户香港特区国家安全展览厅 香港特首点赞:“我...
下一篇:打造具有余杭辨识度的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