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关于增设余杭区儿童残疾人康复机构的建议
届次: 十六届五次
领衔人: 施丽萍
承办单位: 区残联
协办单位: 区卫生健康局、区教育局、区民政局
处理情况: 施丽萍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增设余杭区儿童残疾人康复机构的建议收悉。该建议对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政策、推进残疾儿童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与提升,以及助力确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得到优质便捷的康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我单位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积极吸纳。根据《杭州市余杭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办法》关于清单式答复的要求,经商区教育局、区民政局、区卫生健康局等协办单位,现答复如下: 1 政府应出台专门针对余杭区儿童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的优惠政策,如土地使用优惠、税收减免等,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康复机构建设。设立专项基金,对新建或扩建的康复机构给予资金补助,用于购买专业康复设备、培训康复人员等。 一是多方合力降本增效,强化资金扶持。区残联联合属地镇街,以发放残疾儿童康复服务补助资金、减免物业费等方式给予机构政策支持,累计发放补助资金40余万元,有效缓解机构在康复设备更新、场地升级改造等方面的资金压力。 二是构建深度合作机制,提升服务品质。推动良渚、五常、余杭三个镇街与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深度合作,属地协调资金22万元,为辖区孤独症儿童提供康复服务项目,实现“儿童受益、机构发展”的双赢局面。 三是谋划公建民营机构,增加服务供给。12月建成启用的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将探索“公建民营”康复机构建设模式,由政府统筹场地建设,配备高科技康复设备,引入专业社会力量提供康复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不同家庭康复需求。 2 进行科学的区域规划,根据余杭区残疾儿童分布密度、人口流动趋势等因素,合理确定新康复机构的选址。优先考虑在残疾儿童相对集中但康复资源匮乏的区域设立机构。加强与交通部门的合作,确保康复机构周边有便捷的公共交通,方便儿童和家长出行。 一是科学布局康复机构,织密服务网络。根据全区残疾儿童分布情况,在良渚、闲林、余杭等残疾儿童集中区域优先布点康复机构,让残疾儿童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标准化、专业化的康复服务。 二是创新开展“居家康复”项目,填补服务空白。针对部分镇街暂未设立康复机构的现状,区残联争取慈善资金80万元,创新推出“居家康复”模式,延伸服务触角,累计服务2000余次,形成“机构+家庭”的协同康复模式。 三是因地制宜解决交通难题,减轻家庭负担。区残联发挥统筹作用,指导镇街开展特色服务,径山镇开展“特殊儿童家门口的少年宫”,仁和街道推出康复接送服务等,有效解决残疾儿童康复出行难题,切实减轻家庭的康复负担。 3 鼓励本地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儿童康复相关专业课程,为康复机构输送专业人才。同时,康复机构应定期组织内部培训,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引进外地优秀的儿童康复人才,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和发展空间,如住房补贴、职称晋升渠道等。 一是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加强队伍建设。积极推动残疾儿童康复人才队伍建设,2025年全区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引进康复治疗、特殊教育、心理学等专业康复人才20余人,为高质量康复服务提供人才保障。 二是强化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提升业务能力。搭建康复人才学习培训平台,组织区内31名康复技能人才参与省、市级儿童康复师资培训7场,从康复技术、特殊儿童行为干预、个性化康复方案设计等领域全面提升专业技能与服务水平。 三是坚持以赛促训、以训促学,提升技能水平。区残联组织区内3家定点儿康机构的5名康复治疗师参加杭州市第一届儿童康复技能大赛,荣获团体二等奖,其中康复师罗娜在夺得个人三等奖,有效提升了康复机构整体技能水平。 根据该建议对残疾儿童康复工作“举一反三”有关举措及事例。 1.凝聚多方力量,完善残疾儿童全生命周期关爱体系。联动区教育、民政、卫健等部门,以机制创新加强残疾预防、以科技创新助力康复教育、以模式创新推动社会融入,全面提升优化残疾儿童早筛诊断、早期康复、融合教育、就业支持、托养服务等全方位服务。 2.聚焦科技助残,赋能残疾儿童高效精准康复。持续深化“高科技助残先行区”建设,鼓励支持高科技企业聚焦残疾儿童康复需求,打造更贴合残疾儿童的科技产品。搭建高效对接平台,推动区内高科技企业与儿童康复机构深度联动,让前沿科技成果精准惠及我区残疾儿童。 3.健全康复网络,推动残疾儿童就近就便接受康复服务。区残联把好机构准入关、质量关,规范提升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管理。针对偏远地区或行动不便残疾儿童,鼓励支持属地镇街开展康复服务项目,推行“机构+家庭+社区”联动服务,借助“高科技辅具进社区、进残疾人之家”,以及“居家康复”等模式,延伸服务触角,减少家庭康复成本。 感谢您对残疾人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