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直各单位:
《余杭区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核心承载地实施方案(2025年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
2025年10月17日
(此件公开发布)
余杭区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核心承载地实施方案(2025年版)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浙政发〔2025〕10号)、《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实施方案(2025年版)》(杭政函〔2025〕65号)等文件精神,发挥全省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先导区优势,加快打造全国人工智能创新高地核心承载地,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创新驱动、场景牵引、生态赋能,持续提升数据、算力、算法综合供给能力,将余杭打造成为人工智能创新高地核心承载地。到2025年底,全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超180家;累计培育全球领先的基础大模型1个以上,行业领先的垂直大模型5个以上,“浙江数商”累计达15家,投入市场的智算规模超过20EFLOPS。人工智能生态持续完善,人工智能方向基金规模突破300亿元,培育形成10个以上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打造全链条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二、主攻方向
(一)发挥算力优势,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核心领域
在AI基础设施领域,推进新型算力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打造高质量数据集。在智能算力领域,研发基于RISC-V的AI芯片、服务器、算力调度平台等基础软硬件。在算法模型领域,支持“通义千问”研发迭代,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通用大模型。在科研、物流等领域,支持一批垂类模型项目。在数据服务领域,实施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强化政策牵引,引培数据集成、数据经纪等专业机构。
(二)发挥软件优势,赋能发展人工智能交叉领域
在营销服务智能体领域,开发智能推荐系统、自动化决策系统等。在办公智能体领域,提升办公软件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功能,推动RPA向IPA发展。在医疗智能体领域,开发病历结构化与检索、影像报告解读等功能的医疗智能体,嵌入医疗服务全流程。在物流智能体领域,开发智能仓管、智能调度等场景智能体,提升物流各环节效率。在文娱智能体领域,集聚内容生成、短视频运营等智能体开发主体。在金融智能体领域,开发投资研究、投资顾问等场景智能体。
(三)发挥科创优势,协同发展泛人工智能领域
在具身智能领域,开展“最强大脑”“最强本体”等关键技术攻关,引进核心环节企业,加快落地应用。在低空经济领域,加强无人机及eVTOL研发,突破定位导航、视觉通信等关键技术,推进空地一体商业化应用。在类脑智能领域,加快类脑感算存一体芯片、类脑网络学习框架、脑机治疗仪器等技术突破。在视觉智能领域,开展特征识别、视频理解等技术融合应用,拓展治安、应急、智能网联车等场景应用和终端设备。在智能消费电子领域,围绕家庭陪护、全屋智能、运动健身等场景,发展眼镜、手环等智能可穿戴设备。
三、主要任务
(一)聚力“强创新”,实施创新突破工程
1.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人工智能核心领域,深化产学研合作。发挥创新券作用,引导和支持区内创新主体攻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实施人工智能领域重大科技研发攻关项目10个以上,力争在新领域新赛道形成优势。(责任单位:区科技局)
2.优化智能算力资源供给。持续做好浙江新型算力中心万卡集群建设指导。支持算力供给方开放运营,完善“算力伙伴”名单,促进算力供需匹配。加快“算力券”落地,每年最高安排5000万元资金,支持企业购买算力。(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经信局)
3.构建开源模型创新生态。鼓励企业依托基础大模型开展创新,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开源。支持之江实验室科学基础模型开源开放。支持湖畔实验室发布“DAMO开发者矩阵”社区。研究实施“模型券”,每年最高安排5000万元资金,支持企业基于模型开展研发应用。(责任单位:区经信局、区发改局)
4.推动数据产业集聚创新。支持企业建设行业高质量数据集、语料库、数据标注等,推动产业高速发展。深化浙江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余杭专区和杭州数据交易所余杭专区建设,推进“中国飞谷”低空可信数据空间建设运营。健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有序推进数据知识产权和数据资源登记。对牵头参与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相关试点的企业,最高给予100万元补贴;研究实施“语料券”,每年最高安排5000万资金,支持企业开展语料库相关建设;支持企业参与“数据要素×”大赛,对获得国家“数据要素×”大赛总决赛等奖项的创新项目,最高给予100万元奖励。(责任单位:区数管局)
(二)聚力“强主体”,实施企业精准培育工程
5.加快重大项目招引和建设。聚焦人工智能细分赛道,建立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库,全年招引人工智能领域项目不少于20个。强化关键要素保障,推进视觉脑机接口产业化项目、南湖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区发改局、区经信局、区科技局、区财政局、市规划资源局余杭分局、区城投集团)
6.加快人工智能企业培育。构建分层分类人工智能企业培育体系,建立“一企一档”数据库;对高成长“专精特新”企业及潜力中小微企业分类指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拓展人工智能新业务,实现内生裂变。(责任单位:区经信局)
(三)聚力“强应用”,实施场景赋能工程
7.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强与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合作,推进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科创中心(杭州站)、涿溪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建设。依托之江实验室等重点平台、企业,加快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布局,逐步完善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熟化等服务能力,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对外开展人工智能领域服务不少于20项(次)。(责任单位:区科技局、未来科技城)
8.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探索建设人工智能领域综合枢纽等基础设施,打造垂类大模型,落地一批跨界融合应用典型案例。“人工智能+政务”领域,打造AI数据处理平台、智能体搭建平台。“人工智能+医疗”领域,推广应用“安诊儿”,探索“慢病医生助手”等服务模式,迭代升级智慧医疗等场景。“人工智能+文旅”领域,推动3D数字人交互系统、章太炎故居AI+AR导览系统等场景建设。“人工智能+教育”领域,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全场景应用,争创省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区。鼓励“人工智能+”场景示范,对落地“人工智能+”项目的企业,按照不超过项目投资额30%的标准给予补助,最高补助500万元。(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经信局、区教育局、区文广旅体局、区卫生健康局、区数管局)
9.推进软硬协同发展。鼓励大模型企业、人工智能服务企业联合生态伙伴加强智能硬件开发,全年开展5场以上人工智能产业链对接活动。加快培育智能终端产业,在智算终端、可穿戴设备等领域提升产业创新、高端制造和产业配套等能力,力争打造“软硬件协同”案例2个以上。促进制造业企业智转数改,推动大模型在数智化改造中的应用,全年培育30家以上“未来工厂”体系企业。(责任单位:区经信局、区财政局、市规划资源局余杭分局)
(四)聚力“强产业”,实施产业聚链工程
10.推动人工智能集聚发展。推广“中试+投资+孵化+基金+场景”运营模式,依托未来科技城,建设“模域空间”AI+生态创新平台,打造总建筑面积超32万方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创新空间。进一步促进良渚数栖湾AI+产业社区发展,打造全国数字游民社区品牌标杆;推进良渚新城数字教育港建设,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数字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平台。推进余杭区省级低空经济先飞区试点建设,争创省级类脑智能未来产业先导区。(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经信局、区交通运输局、未来科技城、良渚新城)
11.推进人工智能开放发展。引导企业拓展多元海外市场,助力企业对接国际资源,提升品牌海外知名度,支持人工智能企业组团参与境内外重点展会5场以上,根据需要设置展会专区,对企业参展摊位费最高给予全额补助。(责任单位:区商务局)
(五)聚力“强生态”,实施要素汇聚工程
12.组建专项产业基金。创新投资机制,联动社会资本,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子基金6支以上,形成总规模累计300亿元的基金池,为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耐心资本支持。(责任单位:区国投集团、区财政局)
13.引培人工智能人才。依托国家省市各类人才申报,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海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招引。推进人工智能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全年新增卓越工程师5名。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有序流动,培育“人工智能+”领域“校企双聘”人才6名。(责任单位:区委人才办、区经信局、区人力社保局)
14.建立公共服务体系。筹建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数据库,实施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专项支持行动,发行2支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责任单位:未来科技城、区市场监管局)
四、保障措施
健全全区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运行机制,加强资源调度与配置,统筹推进人工智能创新高地核心承载地建设。在用好用足国家、省、市项目资金的基础上,统筹利用区级各类专项资金和产业基金,为人工智能行业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推动人工智能产业政策落地。依托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未来数商大会、“创客天下·杭向未来”类脑智能专项赛等赛会活动,发挥高规格赛会资源汇聚、供需对接、品牌宣传等作用。探索建立人工智能监管治理体系,依法依规、包容审慎监管,强化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保障,构建安全有序发展环境。支持企业申请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备案。
本实施方案自2025年11月30日起施行,有效期将根据经济形势和产业发展情况动态调整。本实施方案由区经信局负责牵头组织实施,相关条款由区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具体落实。本实施方案与各级同类政策有重叠的,按照“从优、就高、不重复”的原则执行。
附件:余杭区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核心承载地工作分工
表(2025年版)
附件
余杭区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核心承载地工作分工表
(2025年版)
| 序号 | 工作目标和任务 | 责任单位 | 配合单位 | |
| 1 | 2025年底,全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超180家。 | 区经信局 | 各平台、镇街 | |
| 2 | 累计培育全球领先的基础大模型1个以上,行业领先的垂直大模型5个以上。 | 区经信局 | 区委网信办 | |
| 3 | 培育“浙江数商”累计达15家。 | 区经信局、 区数管局 | / | |
| 4 | 投入市场的智算规模超过20EFLOPS。 | 区发改局 | 区经信局 | |
| 5 | 人工智能产业方向基金规模突破300亿元。 | 区国投集团 | / | |
| 6 | 在制造、医疗、交通、教育、社会治理等领域培育形成10个以上具有引领示范作用 | 区发改局、 区经信局 | / | |
| 7 | 聚力“强创新” | 聚焦人工智能核心领域,深化产学研合作,发挥创新券作用,引导和支持区内创新主体攻克制约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实施人工智能领域重大科技研发攻关项目10个以上,力争在新领域新赛道形成优势。 | 区科技局 | / | 
| 8 | 持续做好浙江新型算力中心万卡集群建设指导。 | 区发改局 | / | |
| 9 | 支持之江实验室新型算力中心等算力供给方开放运营,完善“算力伙伴”名单,推动算力供需高效匹配,降低算力综合成本。 | 区经信局 | / | |
| 10 | 加快“算力券”政策落地,支持企业购买算力服务。 | 区经信局 | 区财政局 | |
| 11 | 支持之江实验室地理、天文等科学基础模型面向全球开源开放。支持湖畔实验室与中国互联网协会联合发起“DAMO开发者矩阵”生态社区,构建开放共享开发者生态。 | 区经信局、区发改局 | / | |
| 12 | 研究实施“模型券”政策,支持企业基于模型服务开展研发应用。 | 区经信局 | 区财政局 | |
| 13 | 支持企业建设行业高质量数据集、语料库、数据标注,推动产业高速发展。 | 区数管局 | / | |
| 14 | 深化浙江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余杭专区和杭州数据交易所余杭专区建设,规范开展数据交易流通。 | 区数管局 | 区国投集团 | |
| 15 | 健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有序推进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数据资源登记。 | 区数管局 | 区市场监管局 | |
| 16 | 聚力“强主体” | 聚焦人工智能细分赛道,动态调整产业招商图谱,建立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库,全年招引人工智能领域项目不少于20个。 | 区商务局 | 区经信局,各平台、镇街 | 
| 17 | 强化关键要素保障,推进视觉脑机接口产业化项目、南湖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 | 区经信局、 区城投集团 | 区发改局、 区科技局、 区财政局、 市规划资源局余杭分局 | |
| 18 | 构建分层分类人工智能企业培育体系,建立“一企一档”数据库。 | 区经信局 | 区财政局 | |
| 19 | 对高成长的“专精特新”企业及潜力中小微企业,制定分类指导方案,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 区经信局 | / | |
| 20 | 聚力“强应用” | 加强与杭转中心合作,依托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天目山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和重点企业,聚焦脑机融合、低空智飞、无人机智造等领域,加快各级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布局和建设,健全“验证—孵化—小试—中试—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链条,逐步完善人工智能领域概念验证、科技成果熟化等服务能力,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对外开展人工智能领域服务不少于20项(次)。 | 区科技局 | / | 
| 21 | 推进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科创中心(杭州站)、涿溪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建设。 | 未来科技城 | / | |
| 22 | 探索建设人工智能领域综合枢纽等基础设施,打造垂类大模型,推进人工智能标杆场景建设,落地一批跨界融合应用典型案例。 | 区数管局 | / | |
| 23 | “人工智能+政务”领域,依托AI余杭项目,打造AI数据处理平台、智能体搭建平台,探索大模型赋能办公效能提升。 | 区数管局 | / | |
| 24 | “人工智能+医疗服务”领域,推广应用“数字健康人·安诊儿”,探索“慢病医生助手”等服务模式,依托“余杭区健康大脑2.0”平台迭代升级智慧医疗、智慧公卫、数智管理等场景。 | 区卫生健康局 | / | |
| 25 | “人工智能+文旅”领域,推动3D数字人交互系统、“低空巴士”航线、章太炎故居AI+AR导览系统、全智能化健身房等场景建设。 | 区文广旅体局 | 区交通运输局、区数管局 | |
| 26 | 争创省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区,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全场景应用。 | 区教育局 | / | |
| 27 | 强化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供需对接。 | 区发改局、 区经信局 | 区科技局、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文广旅体局、区卫生健康局、区数管局、区国投集团等 | |
| 28 | 鼓励大模型企业、人工智能服务企业联合生态伙伴加强智能硬件开发,开展5场以上人工智能产业链对接活动。 | 区经信局 | 各平台、镇街 | |
| 29 | 针对重大项目土地空间、改造成本等关键诉求提供个性化政策支持,力争打造“软硬件协同”典型案例2个以上。 | 区经信局 | 区财政局、市规划资源局余杭分局 | |
| 30 | 促进制造业企业智转数改,推动大模型在企业数智化改造中的应用,加快轻量化、标准化、低成本智能应用赋能数字化转型,全年培育30家以上各级“未来工厂”体系企业。 | 区经信局 | / | |
| 31 | 聚力“强产业” | 以人工智能小镇为核心区,建设“模域空间”AI+生态创新平台,辐射南湖未来科学园、海创园、梦想小镇、数字健康产业园、阿里生态园、中电海康产业园,打造总建筑面积超32万方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创新空间。 | 区发改局、 未来科技城 | / | 
| 32 | 进一步促进良渚数栖湾AI+产业社区发展,打造全国数字游民社区品牌标杆;推进良渚新城数字教育港建设,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数字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平台。 | 良渚新城 | / | |
| 33 | 争创省级类脑智能未来产业先导区。 | 区经信局 | 区委人才办、区发改局、区科技局、未来科技城 | |
| 34 | 推进余杭区省级低空经济先飞区试点建设。 | 区交通运输局 | / | |
| 35 | 支持人工智能企业组团参与境内外重点展会5场以上。 | 区商务局 | / | |
| 36 | 聚力“强生态” | 设立支持人工智能专项基金,创新投资机制,联动社会资本,设立AI生态(人才)基金、天堂硅谷基金、九智基金等人工智能产业子基金6支以上,形成总规模累计300亿元的人工智能基金池。 | 区国投集团 | 区财政局 | 
| 37 | 依托国家省市各类人才申报工程,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海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招引。 | 区经信局、区委人才办 | 区人力社保局 | |
| 38 | 推进人工智能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当年新增卓越工程师5名。 | 区经信局 | 区委人才办、区人力社保局 | |
| 39 | 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有序流动,培育“人工智能+”领域“校企双聘”人才6名。 | 区委人才办 | 区经信局、区人力社保局 | |
| 40 | 筹建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数据库,实施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专项支持行动,发行2支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 | 未来科技城 | 区市场监管局 | |
 
            

 余政发〔2025〕44号.wps
余政发〔2025〕44号.w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