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 关于建立余杭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建议 |
---|---|
届次: | 十二届四次 |
领衔人: | 忻皓,石翼飞 |
承办单位: | 区农业农村局 |
协办单位: | 区文广旅体局、良渚遗址管委会 |
处理情况: |
尊敬的忻皓、石翼飞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建立余杭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建议》(编号:242100号)收悉,首先感谢您对我区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局对建议的内容非常重视,并会同相关协办单位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对建议答复如下: 余杭文化底蕴深厚,拥有5000年“良渚文化”、2000年“运河文化”和1000年“径山禅茶文化”,是“中华文明圣地,创新活力之区”。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对农业农村工作高度重视,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是在农业农村文化展示方面,相继落成了余杭农业博览馆、余杭“三农”馆、余杭乡村振兴馆三个全面展示我区农业农村工作的展馆。其中,余杭农业博览馆位于瓶窑镇,是一座集陈列、研究、科普教育、深度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博览馆,通过现代技术展示,充分挖掘和再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余杭农业,系统追溯余杭农业的传承与发展历史,共设置了余杭话农耕、乡村振兴路、产业先行区、径山茶溯源四个主题展厅,分别展示了余杭农耕历史文化、余杭乡村振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及径山茶产业发展等内容。余杭“三农”馆位于仁和街道,共设置了“一张蓝图绘到底 绘就富美新余杭”、“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以‘千万工程’点亮‘希望田野’”、“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之路”“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用经营点亮乡村”、“从未来到和美”5个篇章,详细展示了余杭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余杭乡村振兴馆位于径山镇,共设置了“产业兴旺·让百姓富起来”、“人才赋能·让队伍活起来”、“文化赓续·让民风淳起来”“生态宜居·让乡村美起来”、“组织振兴·让班子强起来”5个篇章,从乡村振兴的五大方面详细展示了余杭区乡村振兴具体实践和所取得的成果,展现余杭打造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余杭样板”的全新路径。 除了上述已经落成的三个展馆外,我区将重点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挖掘利用活化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一是打造乡村文化展现场景。结合国内外生态博物馆建设理念,在美丽乡村、未来乡村等项目建设过程中,将乡村传统民俗、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等乡村文化内容通过室外展示、活动展现等方式进行传承利用活化,同时,结合科普工作,择优选取具有余杭代表性和辨识度的村,开展农耕文化、茶文化、乡村传统习俗等内容的科普宣传,以点带线,点线成面,努力将余杭乡村建设成为展现余杭特色文化的露天生态博物馆。持续加强余杭农耕文化相关文物的保护,2024年计划完成14处余杭文物保护单位档案编制,骑坑村祠堂等8处文物修缮,进一步保存余杭历史信息。二是展示余杭稻作文化。良管委将进一步加大稻作文化的展示力度,但受制于考古研究成果和出土文物的不足,现有成果难以支撑单独建设一个“余杭农耕文化博物馆”。鉴于稻作农业在良渚文明乃至整个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拟在良渚博物院二期场馆的建设过程中加大相关展示力度。以深化和丰富对稻作文化宝贵价值的挖掘和认知为抓手,通过现代的手段、通俗的语言、简练的展示方式,探索数字呈现等多种展示方式,策划推出户外稻作文化体验活动,研发稻作文化衍生产品,做深展示水稻历史文化的文章,以此加深广大社会公众对水稻历史文化的感知度。三是建设径山茶文化公园。在瓶窑镇和径山镇区域内,依托径山自然的生态、养生环境及茶文化,拟开发建设以茶为核心,集文化、健康、研学、科创于一体的径山茶文化公园项目,挖掘径山茶文化底蕴,植入新业态新内容,打造极致的沉浸式“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全球新样板,世界级茶文化圣地。目前,概念方案已完成,涉及面积约5800亩,计划11月开工。 下一步,我区将在良渚文化大走廊实施过程中,将良渚稻作文化、径山茶文化的利用活化作为规划建设的重要考虑内容,力争将更多的生态博物馆、文化博物馆在良渚文化大走廊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