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良渚遗址区域通信网络布局,实现良渚遗址数字化、信息化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4-01-08 00:00
信息来源:
浏览量:
案由: |
关于加强良渚遗址区域通信网络布局,实现良渚遗址数字化、信息化的建议
|
届次: |
十六届四次tr>
| 领衔人: |
|
承办单位: |
良渚遗址管委会
|
处理情况: |
方勇代表: 您好!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良渚遗址的关心与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加强良渚遗址区域通信网络布局,实现良渚遗址数字化、信息化的建议”已收悉,我单位非常重视,经认真研究,现将相关情况答复如下: 目前良渚遗址保护区面积约为42平方公里,其中重点保护区约15平方公里,一般保护区约27平方公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和杭良委〔2024〕11号文件精神,良渚遗址保护区、建控区内项目需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划要求,依法开展文物前置审批。 针对您提出的良渚遗址的32个5G基站规划,我单位已开展方案研究工作。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规划中有7处点位位于良渚遗址重点保护区或遗址本体,需进行调整。考虑到文物保护刚性要求,我单位将会同规划建设局共同开展项目对接,配合项目单位开展方案调整,在项目材料齐全后我局将及时向省文物局进行转报。针对您提出的数字化赋能,助力良渚遗址文化发展动能方面,自2022年4月启动“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的建设,目前已经建成空间管治、网格智治、价值共享、“文物+”四大场景,推动形成“功能共用、协同共治、研究共享、生态共创”的文物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智治新体系。在空间管治应用中,目前已经推动良渚空间信息与国土空间一张图进行数据融合,落实良渚遗址空间管控要求;通过运用5G布控球、无人机、摄像头等设备,叠加越界分析、人脸识别等智能算法,实现对重大考古发现数智化联防联动处置机制,实现考古过程“一屏管控”。在网格智治场景,通过整合监测设备、人工巡查等数据,建立无人值守无人机机场实现良渚遗址全域监测管理,叠加数字孪生、文物安全智能算法模型等数字化技术,建立盗掘盗挖、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6类风险分析预警模型,并依托“遗址网格+基层网格”双重网格,通过基层治理系统“一键派单”,构建文物安全事件协同处置闭环。在文物价值研究共享场景,通过构建良渚文化遗址、遗迹、遗物等10大类数据库,创新建立基于良渚地理信息位置的知识图谱,支持快速获取相关研究成果。在“文物+”场景,我们通过迭代升级微信小程序,叠加游客热力图、人工智能客服等功能,建设良渚博物馆线上虚拟三维网站,拓展遗址展示利用渠道,不断创新让文物活起来的表达路径。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提升“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运用好前沿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做好良渚遗址的监测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良渚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关心,希望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并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