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关于复兴余杭街道千年古城的建议
届次: 十二届四次
领衔人: 杨剑峰
附议人: 吴胤杰
承办单位: 区发改局
协办单位: 余杭街道、区文广旅体局、区财政局
处理情况: 杨剑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复兴余杭街道千年古城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提出的宝贵意见,这对我区加快推进余杭街道千年古城复兴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工作推进坚实有力 千年古城复兴是上级的重要决策部署,也是区委区政府明确的一项重点工作。为确保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区积极落实主体责任,一是全面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余杭区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常务副区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发改局。区领导多次组织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工作,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强化责任落实。二是强化规划实施机制。有序开展相关规划,在多规合一的基础上,积极衔接在编国土空间详细规划,扎实开展专项规划深化研究,同步推进重点片区设计方案,有力有序指导项目的开发建设与规划的实施落地。三是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区财政局积极向省市争取历史文化名城专项资金、美丽城镇建设资金等补助资金。鼓励多主体实施,多渠道筹集资金,引入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加大土地要素保障力度。优先支持古城的基础设施项目、社会民生项目和重点产业项目列入省市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名单,强化古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 二、坚持文物保护传承,历史根脉承古拓新 为助力余杭街道千年古城复兴步伐,我区多措并举,以保护为前提,将传承利用工作融入千年古城复兴计划。一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为强化文物保护责任,先后竖立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标志碑,划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的保护区划和建设控制地带,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完成余杭街道10处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编制,开展舒公塔安防设施建设。同时,完成余杭直街古建筑调查评估,对余杭直街90多栋保留建筑进行现场摸排核实、记录影像资料、评估保存状况,并提出分类分区保护策略。二是推进考古发掘工作。2023年4月至今,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第二期考古发掘,2023年重点发掘李家弄、龙船头、孙家弄、孙家道地、白家弄五个区域。李家弄发掘面积300平方米,根据专家意见,揭露至②层下元代生活面暂停发掘。龙船头发掘面积800平方米,根据专家意见,揭露至②层下宋元生活面暂停发掘。孙家弄发掘面积150平方米,地层可分为七层,年代最早的第⑦层深度约2.4米,出土物为两汉时期;发现灰坑、灰沟、台基、道路等遗迹32处,出土小件器物120余件。孙家道地发掘面积240平方米,地层可分为六层,年代最早的第⑥层深度约3.2米,出土物为六朝晚期;发现灰坑、灰沟、水井等遗迹5处,出土小件器物20余件。白家弄发掘面积350平方米,发现明清、南宋-元、隋唐-北宋三期河道,可能是在早期护城河基础上改建而成。三是推动数字古城建设。依托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打造智慧文保地图,实现数字化导览、多维度展示,推出“胜景问古、千年寻踪”主题活动的线下游览、线上体验,将历史文化串珠成链。实施古城数字再现工程,推动古城核心区历史建筑数字化“一屏直达”,形象呈现余杭街道历史渊源、文化根脉、发展记忆及地域特征。 三、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文化文明延续新生 余杭街道千年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我区深入挖掘凝练古城文化,推动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擦亮千年古城文化金名片。一是推广“非遗传承”活动。培育一批“非遗+文创”品牌店铺,余杭非遗蓝染活态体验馆成功开馆,实现非遗活化利用。深层次挖掘余杭非遗及民间手工艺活动,通过演艺、体验、互动等多种形式展示民间传统生活方式,集聚人气,塑造余杭古城的文化品牌。挖掘余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传承岩彩殿堂壁画、余杭木雕版多色套印术、清水丝棉制作技艺、百子地戏等民间手工技艺,培育传统老作坊,设置工艺品制作体验环节,鼓励社区居民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将文化传承植入居民生活。二是开办文化载体活动。挖掘水文化特色主题,成功主办“民间民俗·多彩浙江”禹上水文化节,持续开展水文化讲座研讨会、元宵踩街等水文化节系列子活动。赓续“苕溪烟火千秋古韵”余杭街道苕溪文化传承活动,培育一批“诗画浙江·百县千碗”省级体验示范店,弘扬千年美食文化。建设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工作站,聚集各类文物资源,设置文物展览空间、考古公益课堂,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普及活动及创意秀。三是积极加强文化宣传。挖掘苕溪历史文化内涵,强化苕溪文化宣传,打响“苕溪文化”品牌。完成非遗舞蹈《五谷龙》《苕溪撑排号子》编创提升;创编原创精品节目《苕花深处》角逐浙江省“群星奖”。在2023年浙江省群文报刊评比活动中,由杭州市余杭区余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办,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承办的文学季刊《苕溪》获评浙江省群众文化报刊金奖。大力宣传地方志文化,推进《古镇余杭人文读本系列丛书》《古镇余杭志》编纂工作,完成《余杭苕溪治水》《古镇余杭望族》《古镇余杭方言》等书籍。 四、打造千年古城风貌,城乡建设展现新颜 一是优化古城风貌塑造。结合余杭“山水十景”和古城历史文化景观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工程,谋划南城、北城核心风貌塑造工程项目,完成古城保护区块古建古迹古街古貌保护与修缮工程立项。持续擦亮禹上稻乡、凤凰山公园旅游体验金名片,结合余杭塘河余杭段文化点亮工程、南湖东岸景观工程和南湖综保一期工程,充分展现余杭苕溪文化古镇风情。二是推进文化载体建设。充分挖掘双千年古镇人文底蕴,在千年古城复兴建设中串点成线,启动博物馆、文体中心等一批文化公共场馆建设,营造特色空间和建筑精品体验活化历史遗存。建设城市文明发展馆,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围绕北湖、南湖、永建圩区三大蓄水区及西险大塘,塑造苕溪治理工程的“江南都江堰”美誉,借力京杭大运河最南端,深入挖掘治水名人、治水故事、治水精神,致力打造“诗路文化、运河文化”展示区。三是发力基础设施提升。重点开展美丽乡村提升1510行动、塔山公园游步道建设,持续弥合断头路,贯通小微绿径,裂变美丽庭院、街区、社区。因地制宜建设功能复合式公园,充分保护并利用自然资源,打造绿色生态空间,官山公园、沿山港休闲公园、禹上生态公园全新亮相。全面推进“靓城行动”,重点做好基层设施增量、生态景观提质、公共配套完善、产业空间优化文章。 五、丰富公共服务供给,民生福祉提亮成色 在充分挖掘和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用心用情用力推进公共服务质效提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实施“学在老余杭”教育奋进计划。深入推进学前教育“三机制赋能”计划,太炎小学、苕溪幼儿园成功创建省现代化学校;6个教育项目有序实施,太炎中学(城南校区)改扩建项目加快建设;新增普惠幼儿园3所,增加学前学位750个;义务段学校教育综合评价优秀,太炎中学中考成绩位列全区第一。二是推进“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禹上未来社区多个场景上榜省第三批城镇社区“一老一小”服务场景名单,推进三级矩阵“五星幸福体”建设,老年食堂日均就餐2800余人次,争创杭州市级儿童友好社区2个、儿童之家从区级基础型到示范型提升4个。新增婴示范型幼儿成长驿站点位2个;新增备案托位(含托幼一体)273个,千人托位数为2.6。三是丰富公共惠民文体服务。建设完成省市区级体育场地8个,宝塔社区建成省级多功能运动场,金星村建成省级体育全民健身广场等;打造民族团结石榴籽家园,获评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重点培育单位;创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成仙宅村、山西园社区、天元公学3处“余阅”公共阅读空间。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余杭街道千年古城复兴工作,在规划引领、机制创新、文化传承、风貌打造、要素保障等方面抓落实、求突破、提质效,做好历史文化的“产城人文景”链式体系构建,推动文脉迭代融合,致力产业发展振兴,开启“杭州故城·禹上未来”复兴新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