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 关于助力余杭区打造健康营商环境,赋能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
---|---|
届次: | 十二届四次 |
领衔人: | 肖传宝 |
承办单位: | 区经信局 |
协办单位: | 区财政局、区科技局 |
处理情况: |
处理情况: 尊敬的肖传宝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助力余杭区打造健康营商环境,赋能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有关工作举措 (一)强化载体赋能创新。近年来,我区积极支持科技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2023年开始我们将省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纳入合作范围。截至目前,全区共建设校企联合研究院17家。同时,我区也鼓励科技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共性技术开发,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023年共补助78家企业1139.72万元,同比增幅近40%。支持三大产业平台科创能级提升,积极引导孵化载体建设认定和绩效并重,加快形成“差异定位、形态多样、集群集聚”的创新创业空间格局。 (二)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设立“余杭精品馆”,将我区“浙江首台套”、“品字标”、“浙江制造精品”、“品质浙货”、“老字号”、“出口领军企业”等称号的企业产品纳入其中,引导采购单位在分散采购限额标准以下优先采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品。同时,在招标文件中明确约定面对中小企业的项目采购预付款比例原则上不低于合同金额的40%,不高于合同金额的70%,破除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问题。积极推广应用政府采购资金支付预警系统,在政采云系统支持供应商网上发起付款申请和提交发票,对于满足合同约定支付条件的,预警提醒采购单位在1个工作日内审核确认,并在5个工作日内快速完成资金支付,提高资金支付效率。 (三)加大创新支持力度。贯彻落实《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打造全国专精特新名城的实施意见》,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申报新产品试制计划、装备“首台(套)”、软件“首版次”、新材料“首批次”。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和新基建场景建设,加大新兴产业领域示范应用。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专精特新企业高附加值新产品、装备“首台(套)”、软件“首版次”、新材料“首批次”和首创场景发布展示活动,促进创新产品的商业化和市场化。 (四)强化链圈合作交流。重点支持181社区等省级小微企业园争创省级“专精特新”产业园,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吸引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强化行业间交流,聚焦五大产业生态圈等重点领域深度谋划产业链对接活动,制定《2024年余杭区“百场千企”对接活动方案》,目前全区已举办5场专题对接会。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推动科技创新赋能。探索以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为引领,打造全球开放创新合作区,扩大国际合作交流,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打造科技成果转化训练营,通过培训辅导、项目对接、实战演练等形式,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生命周期专业化体系化服务矩阵。深化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券改革,引培优质专业服务商,切实提高企业和服务商的获得感,力争形成可推广复制的经验。持续完善省“科技企业成长在线”重大应用“企业培育”模块,助力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二是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在“余杭精品馆”基础上迭代升级成“杭州市制造精品馆”,让杭州市范围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产品入驻该平台。通过宣传,引导采购单位在分散采购限额标准以下优先采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品;在采购限额标准以上,公开招标数额标准以下的产品,实行竞价采购。 三是推动创新成果应用。继续加大在创新驱动、人才建设、数字赋能、要素保障等维度的扶持力度,加快释放政策红利的同时,依托重大赛会促成头部项目招引,集聚一批优势资源,从而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建立“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以场景创新牵引供给创新,聚焦行业痛点、难点问题,打造底层技术和应用协同的“试验场”,探索落地更具前景的人工智能创新模式和产品方向。 四是营造浓厚开放创新氛围。组织举办创新创业“大会、大赛、大展”,办好全球开放科学大会、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等重要科技活动,不断提升余杭科技创新影响力。持续放大科技人才周、国际人才月等活动影响力,进一步激发余杭人才创新活力。强化成果招引,举办余杭园区及运营商对接大会、浙江大学校友创业大赛总决赛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峰论坛、交易展会、赛事活动,促进更多优质科技成果来余杭交易、转化、应用,打响余杭成果转移转化品牌。 五是推动区域产业发展。依托四星级及以上小微企业园和高起点规划新建的制造业园区,争创省级、市级“专精特新”产业园 ,打造区域特色名片,为园区内的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宣贯、金融信贷等服务,引导企业和投资者加强合作与互助。同时,强化行业协会建设,以行业协会为载体,强化企业与政府间的沟通,不定期开展行业协会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及时反馈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单位:区经信局 负责人:李晓琦 经办人: 赵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