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全力构建元宇宙城市新中心,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余杭篇章
届次: 十二届四次
领衔人: 翁建波
承办单位: 区发改局
协办单位: 区科技局、区委社会工作部、区经信局、良渚遗址管委会、区教育局、西站枢纽管委会
处理情况: 翁建波委员: 您好,首先感谢您对我区元宇宙技术发展和应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全力构建元宇宙城市新中心,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余杭篇章”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和省、市、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锚定“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总体目标,以人工智能“新星”产业群为主要抓手,加速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1.高质量推进产业发展。2023年来,我区深化推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奋力推动数字经济二次攀峰,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998.5亿元,占GDP比重为68.1%,同比增长11.9%,总量位列全省第一。聚焦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布局和产业数字化改造升级,一是强化政策引领,依托人工智能“新星”产业群、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基础,谋划出台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智能物联等领域专项政策扶持,聚焦瞄准未来产业发展趋势,进一步夯实算力、大模型、集成电路领域要素支撑。二是全面推动“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梯次对外建设,培育钱江制冷等一批国家级智能制造项目,培育益利素勒为浙江省“未来工厂”,推动南方泵业、申昊科技等102家企业入选省、市两级“未来工厂”梯队培育名单。三是以数字经济发展高地为基础,力争打造数字化服务高地,引培德创能源、康勒软件等52家省级优质服务商落地余杭服务余杭,加快数字技术创新成果对制造业提质增效作用,全面加速转型升级发展。 2.高质量推动站城融合建设。去年以来,我区西站枢纽管委会牵头积极推进杭州西站现代综合交通枢纽“镜像新城”项目。为克服大型交通枢纽管理的“四难”问题,西站枢纽管委会聚焦枢纽大型复杂体、潜在风险体、瞬时应急体的复杂特征,利用数字孪生的理念和方法全力打造“多维数据感知,孪生交互赋能,推演洞悉未来,建站引领建城”的西站“镜像新城”项目,旨在数字世界中再造一个一一对应的虚拟实体,全真还原西站新城。镜像新城”项目可为管理决策、旅客服务等各方面提供数智支持,全力打造一个永不休眠的西站枢纽“智理者”,为西站旅客保驾护航。 西站枢纽管委会下一步将积极探索杭州西站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无人驾驶”项目,拟联合安途RoboTaxi,启动西站枢纽“无人驾驶”交通接驳项目。规划西站出发的线路有西站-良渚遗址公园、西站-萧山机场、西站-未来科技城学术交流中心、西站-区政府、西站-EFC欧美金融。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积极探索赋能旅客出行的智慧化服务应用。 3.高质量擦亮良渚文化名片。 近年来,良渚遗址管委会在讲好良渚故事、传承良渚文化等方面持续发力,特别是在充分运用新兴科技阐释展示良渚文化方面有新的探索。比如,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莫角山遗址,运用手机AR技术,重现莫角山宫殿区的恢弘气势,让访客身临其境地体验良渚文化;在大观山休憩区,开设了良渚古城遗址数智体验馆,运用5G、VR等技术,再现良渚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的营建、发展、繁荣和衰落,使访客沉浸式体验良渚文化;在良渚博物院,设置了AR参观点,访客戴上数智眼镜,可以近距离观看良渚出土文物,生动形象地了解出土文物的有关信息;运用“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借助虚拟现实、AR等手段引领观众沉浸式云游良渚博物院,迭代升级遗址公园小程序,上新良渚小知、游径设计等特色功能,丰富让文物活起来的表达路径等。 下一步,良渚遗址管委会也将在保护好良渚遗址的前提下,在现有遗产科技展示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谋划完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遗产现场展示提升概念性方案设计,积极利用元宇宙技术,完善遗产科技展示体系,继续运用新兴科技讲好良渚故事、传承良渚文化。 4.高质量赋能基层治理。近年来,我区坚持数字赋能,开发极具实战性的“余智护杭”基层智治应用,打造“人房企事物”全量归集的信息视图,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打造整体智治余杭模式。“余智护杭”基层智治综合应用构建了“5+X”功能体系(即构建数据中心、事件中心、指挥中心、研判中心、智效中心以及社会工作一张图、矛盾纠纷一本账、命案防控一件事、任务交办一件事、基层吹哨一件事等X个场景建设。集成贯通73个省、市、区级应用,实现条线任务统一派发,平均处置时长缩短30%以上,极大减轻基层负担。系统日均登陆人数超3000人,使用次数超10000次。全量归集人、房、企、事、物五大要素,接入3.7万路监控视频,完成超200万人员、123万户室、25万企业数据的清洗入格,200余项标签的可视展现,实现“治理要素一图展示、治理标签精细分类、治理台账便捷直达”,具备战时指挥功能。 5.高质量深化政务服务转型。2023年,我区围绕深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切实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于2023年8月在全市首发推出“一中心一平台”,即线下企业(人才)综合服务中心、线上“余省心”企业(人才)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高效协同,为企业及人才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专业化服务,成为全市首个区县样板。其中,“余省心”线上平台按照“113N”体系架构打造,即1个数据能力中心、1个统一服务门户、3个端口、N个子功能模块。平台归集了全区12万家企业涉及的产值、税收、社保、政策补贴等1.82亿条数据,设置企业服务、业务协同、综合管理等3个端口以及“省心办事”“省心申兑”“省心发展”“省心管家”等N个子功能模块,可以实现企业全生命周期和产业全链条服务事项“一个门户进、一个门户办”。平台不仅建立了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还集成了政策发布、申报、审批、资金拨付等全流程服务,动态汇集惠企利才政策1052项,实现政策“即申即享”“承诺兑现”“免申即享”,资金兑付时间平均缩短3个月以上。2023年已累计兑付资金61.02亿元。切实践行数据赋能政务服务质效提升。 6.高质量探索教育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区教育局积极探索数字技术赋能教育的发展模式,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提升学习体验和教育质量。一是在海曙小学部署VR课堂,2020年,区教育局投资55万余元,在海曙小学购置VR教学相关设施设备,开启海曙小学VR课堂。VR课堂将虚拟现实技术和课堂教学相融合,以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核心,通过VR技术,集终端、应用系统、云平台、教学内容于一体,实现新型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整体解决方案。虚拟博物馆、美术馆等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学习情境,实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教学变成沉浸于虚拟空间的体验之旅,改变了过去平面课件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是打造“未来云校”。以“未来云校”建设为契机,推动实现城乡教共体“云上共建”、优质课程“云上共享”、艺术师资“云上共研”,探索构建数字化背景下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云上发展新路径,有效破解西部、山区学校艺术师资短缺、美育课程资源不足、区域内美育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实短板,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艺术课程为例,2022年已设立19所美育共同体学校,推动建设区域名师直播间,每学期开展百余节线上课程,为西部学校输送10多名优质师资,初步实现“班班有艺术教师”的目标。“未来云校”也探索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新形式,借助全省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智慧服务平台上的课程资源建设和开发的优势,各类教共体学校研究探索各具特色的教共体数字资源建设标准、工作标准和管理机制。2022年完成“未来云校”信息平台建设,构建艺术互联网学校场景,通过云上备课、云上课堂、云上作业等方式,基于“名师直播”“双师课堂”“活动广场”等应用场景;与省级数字平台“艺朵云校”实现贯通,从“量”和“质”上对数字教育资源进行了提升,形成“余杭基础+外地生态”多方位发展,实现省内资源外循环与区内资源内循环的双向打通。“未来云校”省级试点建设2023年也入选杭州市共同富裕基层创新清单。 构建元宇宙城市新中心是一项前沿且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其目标是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基础上,打造一个集科技、文化、生活于一体的新型城市空间。下一步,我区也将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元宇宙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一方面大力推进之江、良渚、湖畔、天目山四大省实验室、超重力大科学装置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等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依托“火炬计划”、“西湖明珠工程”等科技人才项目,聚焦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领军型团队、优秀青年人才、外国高端人才四类群体,依托积极培育引进高端创新人才,力争在元宇宙领域取得一系列原创性、引领性的成果。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高校等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优化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券政策,扩大服务券支持范围、提升服务券补助兑现速度,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在余杭这一充满创新活力与文化底蕴的地域,通过整合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构建起一个虚实交融、高度互动的元宇宙城市新中心。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