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 关于助推我区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的建议 |
---|---|
届次: | 十六届四次 |
领衔人: | 何相礼 |
附议人: | 郑立 |
承办单位: | 区经信局 |
协办单位: | 区政府办,区财政局, |
处理情况: |
尊敬的何相礼代表:您好!您提交的《关于助推我区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的建议》,由区政府转交我局为主办单位。接到您的建议后,我局十分重视,召开了交办会议,落实了专人负责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一、前期所做工作:一是抓好龙头引领,打造余杭智能制造标杆。支持重点企业建设“未来工厂”,组织智能制造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赴区外开展未来工厂高级研修班,引导更多企业参与智能制造转型升级。2023年钱江制冷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炬华科技和达峰科技入选“优秀场景名单”;益利素勒位列省级“未来工厂”认定名单首位,余杭区未来工厂实现零的突破;全年新增认定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4家,认定市级数字化车间3家,入选市级“未来工厂”培育40家。二是紧盯细分行业,推动中小企业数改全覆盖。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问题导向、注重实效、试点先行、复制推广”原则,聚焦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健康和通信设备制造三个细分行业,全面落实全市中小企业数改工作任务。贯彻“打样选样”精神,全面开展试点行业数字化水平调查和改造需求摸底,已制定55家企业数改时间计划表。动员中小企业企业参与数字化攻关项目建设,2023年我区市级数字化攻关项目入库61项(入库数全市第二)。组织申报我区特色细分行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申报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激励试点。三是紧抓人才培育,强化数字化人才培育。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类型教育,与企业的合作与联系不可或缺、意义重大。我区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与地方企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育人,与区内外几十家企业均有多年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如闲林职高与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浙江大华智慧物联运营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开展浙江省“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培养数字安防人才;良渚职高与良渚博物院、杭州梁渚餐饮文化管理有限公司等共同探索“良渚文化宴”特色技能人才培养,与余杭区食品药品监测中心、麟海果蔬专业合作社等联合培养化工专业、农业专业技能人才等,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与地方企业之间的融合与合作。四是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利用融资工具。支持发行企业债券。杭州余杭城市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申请发行总额不超过45亿元的优质企业债,根据国家发改委相关文件向省发改委申请推荐余杭城投为优质主体企业债券发行人。常态化推进国家发改委关于引导商业银行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工作部署,指导区内制造业企业、科技型企业申报中长期贷款需求项目。鼓励科技金融发展。2023年,我区引进金融顾问事务所、城西科创大走廊科技金融服务联盟等服务及研发平台,集聚浙大友创管理公司及基金等重点项目,有力推动中小企业科技金融发展,丰富金融产业业态。五是聚焦平台搭建,建设智能伙伴生态。与省技创中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设全省唯一未来工厂推广应用中心,线上线下打造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未来工厂培育建设闭环服务体系。组建区智能制造协会,组织开展未来工厂建设对标学习,推进数字工程服务商联盟建设,汇聚一批咨询规划、诊断评估和解决方案服务商,实施诊断评估—项目培育—技术对接—对标评估—项目任定的闭环化全流程服务。目前集聚省级数字化服务商52家,市级优质数字工程服务商4家(杭州市共8家),基本覆盖了智能制造全服务过程。二、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是全面深化“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突出数实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赋智、赋值作用,提速推进“未来工厂”推广应用中心和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落地我区的各项工作,支持钱江制冷等行业龙头建设省级未来工厂,千年舟等企业对标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形成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模型组件、解决方案和优秀场景,打通未来工厂建设服务闭环,形成余杭服务经验。二是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支持。用足用好“未来工厂”等现有支撑政策,支持企业转型升级,2024年对评定为省级“未来工厂”(试点)企业实施的智能化改造项目,给予总投资额30%的补助,单家企业最高资助1亿元。培育一批优质服务商,提高对轻量化数字化改造政策支持覆盖面,谋划采取综合奖补、企业服务券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企业数字化改造的资金支持力度。打造了全市唯一将全量全类型惠企政策线上审批兑现的平台“余省心”,建立白名单、数据智能审批、人工在线审批三类对应审批机制,实现“条件量化型”政策“免申即享”,“资质审定型”政策“即申即享”,“复杂项目型”政策“协同审批”。三是关注专业人才,加强人才培育。依托未来工厂推广应用中心,建立未来工厂产业人才培训中心,重点面向企业家、高级技术人员和一线技能人员等,开展培训和实训。以服务商为主,开展数字化人才集中培训班。充分考虑到余杭区对于制造业产业技术人员培养的需求,在仁和动工新建一所占地面积约200亩、设计规模为81个班级的余杭科技职业高中,在专业设置上重点规划“环保医药、智能制造、轨道交通”三个专业集群,并将“智能制造”作为一个主体专业集群来进行打造。四是打造服务高地,强化品牌建设。依托未来工厂推广应用中心和区智能制造协会,汇聚一批咨询规划、诊断评估和解决方案服务商,分级分档分类培育一批优质制造业数字工程服务商,提供实施诊断评估—项目培育—技术对接—对标评估—项目任定的闭环化全流程服务。构建数字化改造服务联合体实体化运作,申报“余杭智造”区域服务品牌,激发区域智能制造服务创新活力在全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支撑全区产业数字化转型。五是营造数改氛围,提升数改紧迫感。支持重点企业建设“未来工厂”,打造余杭智造标杆,每年面向智能制造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副总(含)级别以上)组织开展不少于40人次未来工厂高级研修班,结合数字赋能活动,每年组织开展智能制造相关业务培训不少于500人次,引导更多企业参与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支持行业协会、社会组织、高校院所等联合举办培训会和产业对接活动,加强政策解读和社会面宣传。多层次、全方面、高频次举办产业数字化赋能对接会、产业数字化“三个全覆盖”等活动,分享企业改造案例,推动跨区域复制推广,放大政策效果,宣传余杭经验。单位:区经信局 主要负责人:李晓琦 经办人:徐 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