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良渚论坛”后时代,文化大走廊建设该向何处突破的思考与建议
届次: 十二届四次
领衔人: 赵海燕
附议人: 李巍
承办单位: 良渚遗址管委会
协办单位: 区文广旅体局
处理情况:

赵海燕委员、李巍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良渚文化大走廊的关心和支持,并针对良渚文化大走廊今后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我们收到政协提案件后十分重视,专题召开提案分析会议进行研究讨论,并责成相关部门负责协调办理。现答复如下:    高站位谋划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是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考察浙江讲话精神,奋力谱写良渚申遗“后半篇文章”,努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的重要举措,自提出良渚文化大走廊概念以来,不到两年时间,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已由最初的区县谋划上升为省市战略,成为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和推进两廊一轴建设的重要内容。去年,首届“良渚论坛”的成功举办,亚运会火种在良渚遗址公园圆满采集,使得“五千年中国看良渚”的文化金名片被进一步擦亮,良渚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保护、利用、传承和发展良渚文化金名片成为余杭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向世界展现文明中国的重要使命,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也步入了新的阶段。    去年召开良渚文化大走廊推进大会后,区级层面组建了由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刘颖担任组长和区委副书记、区长王牮担任总指挥的“1+1+6+9”组织架构(即: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领导小组+工作指挥部+综合协调部、文物保护部、文化研究部、规划建设部、产业发展部、宣传联络部+9个平台镇街分指挥部),组织架构逐步清晰,重点工作稳步推进,整体合力越来越强。一是推进项目建设和产业招引,促进区域发展有质有效,谋划良渚文化大走廊首期“十大工程”,内容涵盖文化传承保护、文旅融合发展、产业迭代升级和城乡公共服务补强等多个领域,使得大走廊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建立“一工程一专班一方案”机制,每个工程明确牵头区领导和责任单位,倒排时间,挂图作战,其中,良渚艺创综合体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预计今年6月完工;良渚博物院二期工程等4项工程已列入政府投资计划;良渚文化国际交流中心建设工程等5项工程处于规划选址、概念性设计方案招标或方案深化的阶段。大力推进文博、会展、文创、艺术、数字文化等产业发展,在“良渚文化大走廊‘文化+’20条”政策框架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配套实施细则,制定《良渚文化大走廊“文化+”产业链手册》,加快重大项目招引落地,力争打造标志性“文化+”产业集群。二是加强向上支持和氛围营造,带动规划发展提质提效,积极向上对接新一轮总规修编工作,截至目前《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已取得国家文物局审批,正在争取省政府批复并公布实施。推进完成《良渚文化大走廊发展战略与行动规划》编制工作,针对14个详规单元形成规划传导清单,夯实了规划落地操作的可行性,待区规委会审议后发布。目前,省市部门正深入对接大走廊规划建设工作,并将给予更多保障和支持。1月31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召开良渚文化大走廊发展战略与行动规划专题研究会议;2月1日、2月26日,省委宣传部组织召开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规划调研座谈会,并专题调研大走廊,谋划形成省市区三级联动机制,开展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产业的研究工作,计划在第二届“良渚论坛”之前以省市名义发布完善后的战略规划成果。同时,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注,深化大走廊联动改革荣获浙江省改革突破奖,中国新闻网、潮新闻客户端、浙江卫视等主流媒体多次推出大走廊相关稿件与专栏,相关宣传报道在中央级媒体刊播18条、在省级媒体刊播25条,在抖音等社会媒体平台播放量超500万人次。3月23日下午,举办了良渚文化大走廊春鉴美好活动暨十大图景征集评选启动仪式,得到了很好的反响。三是汇聚文艺精品和文艺人才,推动文化传播见质见效,以“良渚”为源泉创作文艺精品,情景音画剧《听见良渚》从艺术的角度再现了新石器时代良渚先民们耕作水稻、营造房屋、兴修水利等场景,以“发现良渚文明第一人”施昕更考察发掘良渚遗址、保护考古报告手稿为曲艺杭摊《施昕更》获浙江省第十一届曲艺大赛金奖,入选杭州市文艺精品工程扶持项目,歌曲《良渚》获2023年杭州市第一批文艺精品工程扶持奖励资金,原创歌曲《玉鸟飞飞欢迎你》入围亚组委第三批亚运歌曲征集前10。以《听见良渚》为代表作的一级导演、亚运火种采集仪式副导演王永林的导演工作室已正式授牌,将在余杭开展更多的创作和展演。推出溯·文明圣地之旅、创·数字逐梦之旅、品·径山禅茶之旅、享·未来乡村之旅四条亚运游线,高质量高标准打造大家庭宾客重点游线“良渚遗址游”。拍摄《相约亚运 嗨游余杭》Citywalk城市探索营,邀请文化专家、科创专家、明星主持人走读亚运线路,曝光量超1200万次。    “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为进一步保护和发展这一文化遗产,持续扩大良渚文化影响力,下一步,良渚文化大走廊将在多方面持续发力,一是把保护做“实”,守护文物安全,将依托文物“四普”等契机,进一步对文物进行排摸调查,更加全面掌握良渚文化大走廊文物文化家底,持续迭代科技应用,推进“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建设,贯通融合“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和良渚古城遗址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加快推进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实验室建设和科技攻关,全力推动《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发布实施,修订完善良渚遗址和小古城遗址内农村宅基地和住房建设实施办法,争取尽快公布实施。二是把研究做“深”,挖掘文化内涵,组织开展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径山文化、古镇文化、苕溪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大走廊范围内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汇总整合论文集、图书、报刊等研究成果,推进《中国早期文明丛书》《良渚文化的漆木器》等书籍出版,完善《苏秉琦影像集》及“苏秉琦影像数据库”,邀请敦煌、三星堆文化等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专家开展深度访谈、高端对话,探寻文化赋能区域发展的新路径,让良渚文化大走廊的“文化”属性更加深入人心。三是把规划做“优”,狠抓项目建设,持续做好《良渚文化大走廊发展战略与行动规划》的传导落地工作,将战略规划成果落实到法定规划,继续推进城乡风貌的整治提升,制定实施良渚文化大走廊风貌管控细则,以首期“十大工程”为龙头,拉高标杆、对标一流,将“十大工程”打造为良渚文化精品工程,持续多渠道积极争取资源要素保障,进一步争取国家、省、市各级重大项目落户大走廊,滚动迭代项目库项目更新,做好项目的谋划储备,为大走廊建设提供强劲动能。四是把产业做“活”,推动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文化+数字”“文化+旅游”“文化+消费”等新型文化业态,着力提升梦栖小镇、良渚数字文化社区、未来之光文创园区、玉鸟集文创街区等平台能级,制定发布《良渚文化大走廊“文化+”产业链手册》,明确产业图谱和招引画像,在全国重点地区开展招商推介活动,争取今年新招引核心领域“文化+”项目不少于10个,新增规上“文化+”企业不少于15家,实现“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增幅15%以上,依托大走廊“文化+”政策20条等政策支撑,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大力引进国内外“文化+”高端人才,鼓励文化界名人名家设立工作室,吸引青年人才就业创业。五是把宣传做“响”,扩大文化影响,开展良渚文化大走廊摄影大赛、短视频大赛,定期推出良渚文化大走廊宣传海报,加强良渚文化大走廊IP符号提炼,在机场、高铁站等重要交通枢纽、核心商业圈投放良渚文化大走廊主题海报,增强大走廊影响力,开展大走廊“十大图景”选树,通过各种特色文化旅游活动聚集人气、增强活力,在“十大工程”推进、产业政策落地和共同富裕展示等方面,推出深度解读重磅稿件,结合亚运城市采访线积累的资源,以文化为脉络,串联良渚文化大走廊上的文化地标,形成国际传播精品线路。借势“良渚论坛”,加强中外文明对话,全年推出1-2个有深度、有亮点的产品,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也将积极与良渚遗址管委会、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体局等有关单位紧密协作,高质量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    再次感谢您对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的关心和支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