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将余杭塘河打造成为东方“塞纳河”的建议
届次: 十二届四次
领衔人: 赵海燕
承办单位: 市规划资源局余杭分局
处理情况: 经济界别、赵海燕、官蓓蓓、张洁、阮淼钎: 非常感谢您的提案。余杭塘河作为贯穿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河流,不仅拥有良好的生态、文化基底,更是连接新中心中轴线和云城科创CBD的链接纽带,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中共杭州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刘颖在区委十五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要“积极谋划余杭塘河综保工程,聚力打造集产业发展、城市景观、消费娱乐、文化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发展“金腰带”的工作要求。我局积极响应号召,于2023年年中启动了余杭塘河沿线及周边区域的规划研究,联合设计单位进行了多轮的规划对接,在对接的过程中也邀请了区林水局、区文广旅体局、未来科技城管委会、区交警大队、余杭街道、仓前街道、区城投集团等有关单位共同参与、积极建言献策。 今年1月初我局向分管区领导汇报了相关情况,2月初我局也接到了政协的邀请,配合政协开展了深入的调研履职活动。开展多次交流座谈会与沿线实地调研,3月初我局空间规划科也与政协一同前往北京通州开展现场案例调研。在上述考察调研、走访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的答复。 在今年的区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余杭塘河的保护和发展成为了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我局收到了官蓓蓓、张洁、阮淼钎等委员关于余杭塘河的发展提案。收到提案后,我局上下高度重视,立即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第一时间责成主办科室,梳理了我局正在做的关于余杭塘河规划的相关内容;二是主动联系各位提案委员,了解提案的进一步详细情况,并于3月28日在杭珹未来中心大厦29楼现场答复了关于《余杭塘河保护、建设和开发的建议》、《将余杭塘河打造成为东方“塞纳河”的建议》两份提案;三是吸取交流答复会上委员们的宝贵建议,将信息及时纳入余杭塘河沿线及周围区域的相关规划、文史研究中,同时梳理好提案的初步答复。 余杭塘河境内全长约为12.7千米,自带五千年良渚文明基因和坐拥世界级的文化标签。塘河拥有良好的现状基础,一是湿地水系生态良好,有主要区域内有13条支流,总体河网纵横、四通八达;二是河道河面适宜,河面宽度在20至60米之间;三是城水融通空间多样,河岸间有各具特色;四是整体岸线景观较好,大部分沿线已建成河岸绿道;五是城市中心区位清晰,余杭塘河成为世界级都市中央水岸的区位优势和重要性已清晰可见。经过我局多次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塘河也存在以下几类问题:一是“水不美”,部分区段为劣五类水质,水质待提升;二是“走不通”,慢行不畅,桥下断点等8处,水口断点等6处,骑行道断点区段6段,慢行局部不畅,贯通性不足;三是“到不了”,其中,杭师大校园余杭塘河沿线整体封闭情况较为突出,城河联系不足,局部较封闭;四是“记不住”缺乏文化地标,活力度不足,景观地标缺失,塔山公园等滨河绿地难驻留;塘河文化印象不突出,仓前老街、四无粮仓人气不足;建筑风貌、色彩与高度与新中心有待协调,老旧厂房有待有机更新,整体缺乏文化地标,活力度不足。 针对以上的塘河特质和问题,我局根据目前《杭州市余杭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中三区三线等核心管控要求、《杭州市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单元详规等相关规划,严格落实刚性管控需求,将“弹性”与“刚性”相结合,提出以下几大方面的规划研究。 1.关于《余杭塘河“金色腰带”发展建议》提案,我局在余杭塘沿线及区域研究中,规划了活力可见的余杭塘河。余杭塘河将打造多段格局特色的三里长街,结合空间改造活化文化IP以及各类活动,规划也结合了委会提案中“结合数字产业的传播和流量优势,汇聚人工智能、机器人、AR、裸眼3D、超大LED屏等未来交互技术方式,在河道沿岸培育一批极具人间烟火气的新消费场景”的建议,针对现状植入多元的业态,引入创新新消费模式。例如文化节、音乐节、创意集市、全民水上运动员等活动,在沿河街道培育一批烟火气的新消费场景,以经济数字激发新消费活力,创造出更多可游、可玩、可学的空间和活动,吸引更多的人群来余杭区,提升区域活力。 我局的塘河规划与提案中“通过统筹规划,整合链接,合理布局河道、滨水空间、景观节点,打造以余杭塘河为核心的超级公园带,沿线设计儿童活动、亲子活动、居民文体活动等市民共享公园节点,打造开放式滨水空间,在互动中彰显城市水韵魅力”的建议不谋而合。规划中我局打造岸线可达的余杭塘河,将打通塘河东西向的慢行步道游线和南北垂直纵向的链接,再结合特色桥梁的打造,实现余杭塘河区域全线和周边区域内的滨水漫步绿环的贯通。同时,通过对四季植物和夜间灯光的合理配置,营建全年、全天候的景观长廊,因地制宜打造可走、可跑、可骑行的三个层级的慢行系统,形成一条连续、可体验的活力绿脉。规划中也对接了《京杭运河水系(杭州段)水上客运发展专项规划》,提出水上巴士游线、水上旅游游线以及水上运动游线。通过改造码头,疏浚河道,打通余杭塘河至闲林埠、老余杭、蒋村等各个方向的河网水路,构建外连内畅的河网系统,探索“以船代车”的通勤方式,开发文化特色摇橹船等水上观光项目,设置小型游艇码头,体验余杭塘河水上游线体验的多样性,满足水上观光、水上运动、水上通勤等多样化的群众需求,让“边坐游艇边直播”成为市民喜爱的分享生活形式,恢复运河水乡的往昔活力。 2.关于《后亚运时代,打造生态友好、文化丰富的国际文明之河》一案中提出需要重视河流的生态保护,“生态修护与保护”、“历史文化挖掘”、“景观设计与城市融合”等策略都是非常务实且宝贵的建议。余杭塘河作为集消费娱乐空间为一体的河流,其水质水环境是亟待改善的工程,我局将截污控源、活水提质、生态修复、内源治理、智慧水务、上游来水污染控制等举措纳入规划中,目标实现余杭塘水质稳定达到IV类。 在提升水质的同时,规划中也注重生态修复和历史文化要素的挖掘。余杭塘河沿线拥有通济桥、通济街、运盐司井、部伍桥、永庆长桥等众多历史遗存点,同时也有塔山公园、仓前老街、四无粮仓、朱庙老厂区等历史印记节点,我局在规划中提出要打造文化可感的余杭塘河,修复古桥古遗迹(南渠河、文昌阁桥、部伍桥、小白菜坟塔),保护和修复沿岸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古码头和桥梁, 融入文化旅游元素,让历史文化成为河流的一部分。文化可见的余杭塘河将名人文化、运河水乡文化、粮储文化、非遗民俗文化以及创新文化纳入到余杭塘河文化地标塑造中来,识别出最具有余杭塘河历史记忆和当代魅力的标志性节点,形成“塘河九景”,传承好、运用好5千年的文明基因和2千年的文化基因。 3.关于《关于打造余杭塘河相关产业发展的建议》一案中建议“做好相关的规划和产业引导”。当前余杭正在大力发展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两廊一轴”的空间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新中心中轴线的宏伟蓝图也在一步步地转为现实。余杭塘河作为连接新中心中轴和云城科创CBD的纽带,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将余杭的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繁华结合起来。所以,余杭塘河的定位与功能不亚于中轴线,我局也将充分承担应尽的责任,做好相关的规划与产业引导。余杭区划调整后公共服务配套的短板、商业街区文化的跛足是目前不可回避的痛点,余杭塘河沿线目前缺乏商业活力氛围,步行断点较多,难以在沿线释放消费潜力。所以规划中打通了沿线断点,策划了多种交通方式出行的路径。在打通路径的基础上,结合有潜力空间进行改造,分段置入不同主体内容的各类活动。例如可发开余杭塘河的水上运动项目,例如折叠艇、皮划艇、桨板等,吸引水上运动爱好者前来体验;举办品牌体育赛事,借鉴塞纳河的体育赛事经验,在余杭塘河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如龙舟比赛、马拉松、小铁三、徒步等,提高余杭塘河的知名度;在周围可利用的公园空间场地内举办各类活动,例如文化节、音乐节、创意集市,创造全时段全季节的可游、可玩、可学的活动,吸引更多的人群,提升区域活力,让余杭塘河不仅是文化展示的窗口,同时也是余杭创新文化展示的平台,更是余杭梦想起飞的未来纽带。 4.关于《将余杭塘河打造成为东方“塞纳河”的建议》提案中提出三大建议,一是厚植水文化底蕴,彰显余杭本土文化厚度;二是提升水文化价值,激活余杭水岸经济动能;三是掘水文化潜能,打造绿色发展新增长极。三大建议围绕着“水”文化开展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我局相关部门积极采纳这些建议,将余杭塘河沿线的一些具有人文底蕴的遗迹修复活化;依托余杭塘河流经的水系,开展种类丰富、形式新颖的滨水活动,例如折叠艇、皮划艇、桨板等项目,同时盘活塘河周围沿线具有更新潜力的空间,配建停车场、咖啡馆、文创商店、餐厅、日咖夜酒等业态,同步将水岸氛围与一连串的口袋公园进行有机融合,盘活河边滨水空间,提升沿线区域的商业价值。 钱塘潮涌起,奋进正当时。我局将积极吸取各位委员提案中的内容,主动联系相关专家和设计院,充分考虑各位委员提案中各项建议的可行性,将各项建议进行整合纳入进余杭塘河沿线及区域研究的规划中来。同时,也希望各位委员们能够持续关注余杭塘河的发展,为打造塘河“金腰带”积极建言献策,贡献出更多的力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