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 法院立案与调解流程优化提案 |
---|---|
届次: | 十二届四次 |
领衔人: | 吴莉琴 |
承办单位: | 区法院 |
处理情况: | 余杭作为浙江经济“第一区”,经济发展增速快、市场主体活跃、人口持续增长,致使纠纷数量居高不下,法院案多人少矛盾尖锐。近年来,我院持续探索深化诉源治理工作,尤其是王文柱院长到余杭以来,将诉源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亲自谋划部署。通过建设共享法庭、整合多元解纷力量,尽量将纠纷化解在诉前,取得了一定成效。当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当事人立案周期偏长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存在。我院也一直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优化诉前调解流程、畅通诉调衔接、缩短立案周期。二位代表、委员在法律实务界深耕精研多年,接到建议和提案后,我院认真研究、改进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现特向二位代表、委员回复如下: 一、诉前调解工作成效及相关情况 (一)2023年诉前调解及相关工作成效 2023年,余杭法院在党委领导和上级法院指导下,紧紧抓住筹建余杭区调解院重要契机,“坚持一个核心,创新一项机制,建好一个平台”,不断把诉调对接的“调”向前延伸、向深拓展,推动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全年诉前化解纠纷14508件,高于一审民商事收案数1408件,诉前化解率达47.00%,同比上升6.88个百分点。 全区总收案数、一审民商事收案数、万人成讼率等主要考核指标均同比下降,其中全区总收案数同比下降0.05%,同比降幅全市排名第4;一审民商事收案数同比下降2.61%,同比降幅全市排名第3;万人成讼率同比下降6.80%,同比降幅全市排名第2。其中,余杭区在万人成讼率考核方面表现尤其亮眼——基础比值66.66(从小到大,排名第3)及同比降幅6.80%(排名第2)。2项排名均列全市前三的,仅余杭区做到,这也直观体现了余杭区的诉源治理的良好成效。 (二)2024年一季度诉前调解及相关工作情况 根据杭州中院一季度的通报,余杭法院的诉前调解成功分流率44.37[诉前调解成功分流率=诉前调解成功数/(诉前调解成功数+一审民商事收案数)],同比增幅21.47%,分列全市第2、第1,诉前调解成效较突出。 2024年第一季度,全区通过余智护杭登记分流5107件(其中个案4073件,批量案件68批1034件;不含涉网知识产权纠纷、道交纠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等,该几类案件均另有平台处理),远高于一季度民商事收案3019件。这一方面体现了我们的诉源治理压力仍然较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现有诉前调解流程的处理过滤能力较强。 二、诉前调解工作的流程及举措 (一)登记分流,统一精准 依托区、镇街、村社三级矛调中心和“余智护杭”基层自治综合应用平台,把诉前调解工作融入矛调中心,统一接收登记涉诉纠纷,统一生成“杭余民调”字号;录入完成后,厘清纠纷分流路径,对当事人有调解意愿或经分析有调解可能的案件进行分流——将商事纠纷分流给市场化调解组织调解,将民生类、属地性强的纠纷分流至镇街、村社调解,将金融保险、涉房纠纷等行业领域纠纷分流至主管部门。同时,结合调解组织的力量配备、解纷效率等情况,视情调整分流方向,提升分流成功率,防止程序空转。 (二)完善流程,清晰规范 接收纠纷后,平台推送短信至当事人手机号,及时告知纠纷调处进度;为调解员安装工作座机并统一标记,强化矛调中心诉前解纷形象;各部门或镇街对分流纠纷在24小时内响应、30日内反馈调解结果,强化时间节点管理,对于临期、超期事件均予以标注并进行督办,实现纠纷分流、纠纷调解、调诉衔接全流程可视、全过程可控、全量化呈现;诉前调解期间,调解员及相关人员在尽力化解纠纷的同时,也会视情况同步开展诉讼辅助相关工作,如文书送达、证据交换、鉴定等,以便节约审限,实际缩短纠纷处理时间;调解期限届满前,对于确有调解可能,且当事人同意延期的,可以由申请人申请延期继续调解,单次延期不超过30天。 (三)联动联调,齐抓共管 针对矛盾纠纷调处“事调不成”、“人找不到”两大难点,实施联动找人和联合调处。对于“人找不到”的,部门、镇街、调解组织自主上报查询申请,调解院联动区大调解协会、市场监管局、公安分局等开展信息综合查询;对于涉众涉稳或有其他重大社会影响的纠纷,矛调中心统筹全区调解资源开展调解工作,联动属地镇街、行业主管部门尽早介入化解,促进基层与行业自治的完善。 下一步,余杭法院将在区委领导和上级法院指导下,加快推进调解工作落实落细,规范响应立案登记制要求,做好后端调诉对接工作,切实加强调解管理、提升调解质效,推动调解工作的规范化,并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强法官靠前指导作用。一是加强对调解组织的业务指导。通过以案释法、旁听庭审、集中授课、法律讲座等形式,加强对镇街、行业调解组织的业务指导,并将诉前调解成效纳入法官考核,有效夯实“调解为主”运行基础。二是加强对共享法庭的指导。法院选定业务能力强、基层工作经验足的法官、法官助理充实法官指导调解队伍,强化对镇街、行业、村社庭务主任及调解力量的业务培训和调解指导,协助培养属地法治带头人等“关键少数”,充分提升纠纷源头化解的基层基础作用。 (二)压实基层纠纷化解职责。借助“抓源促治”专项活动开展的契机,不断推动完善余智护杭纠纷分流与镇街共享法庭工作深度融合,压实庭务主任职责,做好跟踪、管理,联调联动等相关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贯通“全区解纷一张网”,形成“诉前调解一本账”,切实提升诉前调解成效。 (三)完善市场化解纷机制配套。加强对市场化调解员的考核激励,争取诉前市场化解纷调解成功率达到“为企办实事”考核要求的36%以上。不断壮大市场化解纷力量,在现有律谐调解组织基础上引入本地律师调解工作室,目前第二期入围的余杭区律师事务所包括浙江诺力亚律师事务所、浙江惠崇律师事务所、北京高朋(杭州)律师事务所、浙江九段律师事务所、浙江金成太炎律师事务所。通过引入专业的律师力量,不断充实商事解纷专业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