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 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家长学校建设的提案 |
---|---|
届次: | 十二届四次 |
领衔人: | 俞美玲 |
承办单位: | 区妇联 |
协办单位: | 区教育局 |
处理情况: | 俞美玲委员: 您好! “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家长学校建设的提案”提案已收悉,感谢您对家庭教育工作的关注和建议。对于本提案,我单位非常重视,经与协办单位共同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社区家长学校作为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升家长素质、促进家庭和谐的重要场所,是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为进一步推动社区家长学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水平,区妇联加强各社区家长学校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充分调动家庭、学校、辖区单位等各方力量,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引导各社区家长学校根据本辖区特色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通过提供精准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满足不同类型家庭个性化需求。逐步完善政府主导、妇联指导、社会参与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和可持续的资源支持体系,健全社区家长学校保障机制。 针对您的建议,下一步我们将着手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探索“阳光陪跑”协同机制。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的余杭实践,100%学校设立家长学校,首批培育家庭教育指导师102名,征集并发布“家庭教育小妙招”50例,实现全区中小学数字家长学校覆盖率100%,建成“乐家校”数字化应用场景,丰富家长课程。通过系列举措,旨在通过“阳光成长陪跑营”项目,实现家校共识。积极创新家访形式,变传统“派单式家访”为“订单式约访”,基于家长意愿需求、学生情况分析,学校综合配置,形成“一生一订单”的家访方案,确保每生每学年入户个性化家访至少1次,对重点学生按需落实常态化家访机制。为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各所学校纷纷制定个性化家访活动,如海辰中学实行“1+N”焦点会诊式陪跑服务;海辰小学实施“私人定制+订单送访”。依托家访机制,进一步密切家校联系,为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打下良好基础。 二、探索校家社协同育人方式。校家社共育的落脚点主要是在家庭,针对学校家庭指导教师缺乏、家庭亲子沟通不得法,家长育儿有心无力等问题,区教育局联合区关工委聚焦聚力家庭端,实施“陪跑未来”智慧家长成长营活动,办好家长学校,探索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方式。 一是以点带面,选好实施学校。区教育局与区关工委一起结合我区实际,每学期各选取一所初中、一所小学作为实施学校,在充分排摸特殊家庭、特殊学生的前提下,根据班主任推荐和家长自愿报名,每校确定150位家长组成“家长学习成长营”。 二是问题导向,打造优质课堂。开课前期,通过数字化调查问卷了解“学习习惯不好,自控能力差”、“爱玩手机,沉迷网络”等家长困惑排行榜。三是多线赋能,实现百日陪跑。编印《余杭区阳光共育清单》《润玉班主任工作指引》《家校融合 陪跑未来》,并向全区教师、中小学家长发放万余本资料,受益人数达1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