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恢复余杭“东塘枇杷”的建议
届次: 十二届四次
领衔人: 金忠祥
附议人: 张宇挺, 周琪
承办单位: 区农业农村局
协办单位: 区文广旅体局、区委宣传部、仁和街道
处理情况: 尊敬的金忠祥委员: 您好!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恢复余杭“东塘枇杷”的建议”的提案,我区高度重视,经认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我区仁和街道一带素有"花果之地"的美誉,特别是东塘附近的枇杷种植,历史悠久。八十年代初,夏起洲、陈其峰、孙田林三位资深枇杷老专家在研究塘栖枇杷的历史时,证实了东塘枇杷悠久的栽培历史。在东塘黄家墩,有一棵百年枇杷树王。经过相关专家的论证,这棵枇杷树已有120年以上的树龄,见证了仁和枇杷的悠久历史。东塘一带原属东塘湿地群,水网密布,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质也相对疏松,同一枇杷品种成熟期比塘栖一带枇杷最早成熟的丁山湖周边提早成熟7天,具有种植枇杷得天独厚的小气候条件。仁和街道现有枇杷园2700多亩,主要分布在东塘、三白潭、新桥、葛墩、洛阳和渔公桥等6个村,采摘季一般从到5月下旬持续至6月初。区划调整前,东塘一带的枇杷作为一个地方特色农产品,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塘栖枇杷”的认定。区划重新调整之后,仁和枇杷迎来了重续昨日美名的新机遇。 一是针对您提出的“在仁和街道鼓励农户枇杷种植。利用村庄、道边、老百姓房前屋后种植枇杷”、“整合仁和域内的闲散林地、山地、高地,承包给农民,鼓励成片种植枇杷”、“ 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农户、种植大户,提供优质树苗、技术指导,提供低息贷款,协助农户枇杷种植”、“规划枇杷种植、观赏、采摘一条龙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让枇杷园成为集学习参观于一体的青少年学习基地”等建议,我区一是将重新规划和布局,发展一批规模适中、设施完备、基础完善的仁和枇杷基地;二是引进一批优质品种,优化和改良仁和枇杷品种结构,目前已和浙江省农科院合作,育成“迎霜”、“迎雪”等品种并通过审定,目前已在仁和街道推广种植;三是培育一批枇杷栽培能手,保障产业良性和持续发展,开展枇杷低温指数农业保险,积极扶持枇杷产业的发展。根据仁和街道反馈,已成立了“仁和枇杷”协会,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帮散户销售枇杷,定期组织成员外出学习交流,邀请省级专家来基地为农户们讲课、培训。 二是针对您提出的“加大宣传力度,着力做好推广,替我们的农民吆喝,打响“东塘枇杷”的品牌形象,让“东塘枇杷”成为我们余杭区的一个农业生产亮点,一个重点名优特品牌,为余杭增光,为农民创收”的建议,根据仁和街道反馈,仁和街道将打造“仁和枇杷”品牌,以水乡仁和为主题,统一仁和枇杷包装;根绝区委宣传部反馈,将指导融媒体中心做好东塘枇杷的宣传工作,讲述好东塘枇杷的“前世今生”,也将和区农业农村局的联动,吸引更多的个体户投入枇杷种植行业;同时结合乡村振兴大主题,第一时间做好东塘枇杷的推广宣传报道,替农民吆喝好。 三是针对您提出的“引进专业人才,生产枇杷衍生产品,例如:枇杷罐头、枇杷花茶、枇杷叶膏或者提炼更高科技的微量元素”这一建议,目前我区已和浙江省农科院联合开发出枇杷花茶,对于其它枇杷衍生品,我区将进一步详细论证,力争提高枇杷的附加值。 以上是您的提案的回复内容,请您提出宝贵意见!也请您今后继续关心关注我区枇杷产业的恢复和发展,并在今后继续为我区枇杷产业的发展工作建言献策,共同发展共富甜蜜产业,让更多的市民群众共享甜蜜生活。谢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