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从学校午餐饭碗清洗开始的中小学生劳动教育
届次: 十二届四次
领衔人: 陈晓东
附议人: 肖琪经
承办单位: 区教育局
协办单位: 区关工委
处理情况: 尊敬的陈晓东委员: 您好!您的提案已收悉,首先感谢您对全区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收到提案后,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您的提案对于指导我区青少年劳动教育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结合您的提案,现答复如下: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缺不了教育,离不开家庭,少不了社会。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切实经历,动手实践。2022年市教育局发布《杭州市中小学生家庭劳动清单》给出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在家庭劳动中建议项目。2022年4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发,这意味着劳动课程从此有了像语数一样的地位。新时代,如何让劳动教育在余杭的校园中扎根? 如何整合校内外资源,拓宽校内外劳动实践场域?如何完善综合素养评价,充分实现劳动育人价值?都是摆在每一位余杭教育人面前的课题。 近年来,余杭区教育局以“新劳动”教育为总揽,出台《余杭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行动方案》,立足课堂,放眼课外,着力打造“培育良匠”劳动教育品牌,探索具有“余杭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一、立足课堂,丰富实践资源。通过开设必修课程、创设实践岗位、制定家庭劳动清单、建设劳动基地等手段丰富实践载体。中小学100%建成校内农耕劳动基地建设,全区中小学有各类劳动教室150个,认定挂牌了8个校外劳动实践基地、22家研学基地、2家研学营地,实现全区中小学校内外劳动基地全覆盖。强化对各校课程落实情况的督导,确保每周一课时劳动,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劳动周,每年举行劳动创意素养大赛,劳动周优秀案例评比,推进余杭区中小学劳动教育新样态的形成。 二、拓展体验,感受劳动意义。通过外聘工匠艺人、邀请非遗传承人、劳模进校宣讲、劳动节主题活动、公益志愿者服务等,将各类主题活动融入劳动教育,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学习传授技能工艺,讲述新时代身边劳模故事,让学生在提高审美情趣的同时,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学会感恩,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先行先试,探寻多元路径。通过五育并举劳动特色学校培育工程,鼓励学校先行先试,探寻劳动教育多元路径。已培育海创小学的“海创粮田”、大禹小学的“禹上稻香”等15所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劳动特色学校。近日,浙江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学校名单公布,余杭区共有七贤小学、育华亲亲、海创小学3所学校上榜,成为推进劳动教育全面发展的典型案例。 四、家校合作,劳动教育日常化。《余杭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行动方案》要求各校参照市中小学生家庭劳动清单,围绕衣、食、住、用、行等方面生活自理和家务劳动,根据学校特色、学生特点等建立校级各学段家庭劳动清单,保障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其中小学、初中生每学年必学会1-2个项目,实行家校联动评价,做到人人过关。鼓励学校围绕“真场景”开展“真劳动”,如开展卫生值日包干,校内绿化公益养护,就餐分饭、餐具整理,围绕学生真实生活场景,创设更多真情景、真劳动、真教育的生态劳动项目,家校联动,以团队开展或班级自主申报的方式,有点有面地铺开生态劳动项目,丰富多样的劳动内容让孩子们每天都能沉浸在生态劳动项目的乐趣中。 下一步,区教育将持续关注各校“劳动课程”落实情况,立足国家基础课程,努力打造“余杭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