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由: | 乡村数字建设和非遗文化传承“走不出去,走不进来”破局之法 | 
|---|---|
| 届次: | 十二届三次 | 
| 领衔人: | 虞洋 | 
| 附议人: | 刘伟学 | 
| 承办单位: | 区农业农村局 | 
| 协办单位: | 区文广旅体局 | 
| 处理情况: | 尊敬的虞洋委员。 您好!您在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所提的《乡村数字建设和非遗文化传承“走不出去,走不进来”破局之法》收悉。感谢您对我区“三农”数字化改革发展、创新提升的关心与支持。现将相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所做工作及成效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当前,我区乡村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品牌辨识度不高、传承活力不足、传承队伍结构不合理、数字化程度较低等问题。针对您提出的问题,我们通过集思广益、加强统筹,进一步加强对乡村旅游重点村庄的政策支持,有效保护农村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数字化发展和乡村振兴。 (一)资源整合,建立数字化共享机制。成立“三农”工作数字改革工作小组,按照“领导小组+专班+业务组”工作体系,统筹推进余杭区农业农村领域数字化改革工作。积极争取省级“先行先试”试点,2021年推动肥药两制、数字畜牧和跟着节气游乡村列为省农业农村厅“先行先试”试点,2022年“禹上径山茶”和“禹上蔬菜”数字系统同时列入全省农业农村系统重大改革(重大应用)场景第一批“先行先试”,为数字乡村和未来乡村建设提供好数字资源。 (二)典型示范,树立数字化乡村样板。组织开展培育数字乡村样板镇村,通过数字乡村整建制推进,加快提升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扩大乡村各领域数字技术应用,促进数字赋能乡村经济建设、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在2021年启动第一批建设14个的基础上,2022年继续建设12个。同时,在全区搭建统一数字乡村系统基础版,要求各村不要再单独建设,但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发特色场景;在平时做好项目建设指导工作,会同街道、村和建设单位负责人对建设方案进行分析,指导建设主体结合当地的产业开发特色应用场景,确保既能按照要求完成建设任务,又能通过数字化手段解决当地的痛点难点问题;采用项目化管理方式,和财政部门充分沟通后,发文明确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每个区级样板镇村最多奖补100万元,项目建设完成并经第三方审计后,建多少补多少。力争打造一批有样板引领作用、可复制可推广的镇村级数字乡村建设模式和创新应用场景。 (三)用好阵地,拓展数字化保护手段。根据乡村文化资源不同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保护措施,推出“径灵子”“茶小僧”“鳌梨给”等余杭乡村文化IP数字化虚拟形象,依托IP开发文创商品、制作表情包、拍摄宣传片等;推出“径山茶”天猫旗舰店、中泰竹笛网络购物店铺等电商平台,组织开展“陆羽带你游大径山”上海IP推介会,扩大余杭乡村文化影响力。“余杭区径山文旅IP转化利用项目”入选浙江省首批文化基因解码成果转化利用示范项目。 (四)活态展示,开展数字化传播传承。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平台,举办直播带货、网上课堂、数字文旅地图发布等活动。开启借助数字藏品发掘文化价值、探索数字应用的新尝试,余杭首款数字非遗藏品《西湖绸伞》1500份,上线5秒即售罄。2023年春节期间,西湖绸伞数字藏品与支付宝“集五福”活动相结合,点击观看人数达2亿多人次。在互联网+思维下,中泰竹笛电商村借助直播新媒体渠道,年产值超过3.4亿元。为做到“活态”传承,不让非遗定格在历史里,与浙江大学非遗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数字非遗馆建设研究课题,不断地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让非遗项目借助数字化技术“活”起来、“动”起来。 (五)打造品牌,非遗数字化助力文化宣传。积极搭建非遗衍生品的供应链平台,通过数字化智能技术,初步探索构建乡村文化品牌IP,凝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增长能力。非遗产品从单一的、初级的手工艺品、表演节目、民俗活动演变为“全过程”产品,如数字化展厅、沉浸式体验项目、“公共文化云”非遗演出、“云上非遗”元宵演出季、“我的幸福茶生活”短视频大赛等,都是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对余杭的非遗项目进行传播,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获得诸多好评。 (六)文化互动,乡村数字化博物馆展示。2023年,我区将创建传梭博物馆、小古城遗址文化展示馆等10家浙江省、杭州市乡村博物馆,各场馆均配备数字化展示设备和互动装置,展示余杭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土文化数字互动,成为市民游客体验乡村文化的数字资源宝库。同时,积极利用数字手段推广宣传乡村博物馆,在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官方公共服务平台“杭城迹忆”中的“博物馆之城”模块,乡村博物馆有专属图标,点击图标即可浏览馆方发布的展览、活动预告和动态,根据提示可提前预约、导航前往。 (七)数智聚合,建成数字化非遗馆。目前,余杭数字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已建成,即将正式开馆。余杭数字非遗馆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规模,数字展厅常设670平方米,层高4.5米。功能区规划上要包括非遗陈列展览区、数字展厅、临时展厅、传习体验空间、库房、非遗文创空间、非遗志愿者之家、非遗档案区和数据库和科研中心。 二、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区将从七个方面全方位提升数字乡村和非遗文化传承水平。 一是加大强村惠农政策扶持力度。以促进我区乡村振兴的《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年行动(2021—2023)实施意见》这一强村富农政策为支撑,进一步加大各类涉及乡村数字化资金统筹聚合使用,确保在项目建设期间,区财政资金对数字乡村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激发各类社会、金融资本多方位、多形式地投入数字乡村建设。 二是注重数字乡村建设人才保障。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按照数字乡村试点建设要求,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积极鼓励技术创新。积极实施乡村文化人才振兴工程,坚持需求导向,着眼乡村未来,多措并举引才、育才、留才,培养一批讲政治、爱农村、懂经营、善管理的乡土文化能人和民俗文化传承人,推动径山茶炒制技艺、中泰竹笛制作技艺、余杭纸伞制作技艺、土布纺织技艺等民间艺人技艺传承。通过开办学习培训班、外地参观考察、组织文化艺术活动等多种方式,让各类文化人才大展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文化振兴之中。 三是强化乡村公共服务数字赋能。深入实施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振兴行动,大力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全面提升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水平,扩面建设数字乡村样板镇(街)、样板村。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惠普金融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数字化应用示范项目。重点发展乡村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教育、小微权力智慧监管、智慧出行等民生服务,促进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全方位普及,提升广大农民群众体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是继续推进数字化平台试点建设。通过基于扩展现实技术的合非遗展示传播平台建设技术,创新非遗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用图文声像、动漫、AR、VR、游戏等多媒体方式呈现,提高非遗的传播性和公众的接受度,更好地提高公民文化素养、传承文化。建设虚拟数字人物形象,继续做强做大乡村文旅IP。对于乡村元宇宙而言,则可以通过营造数字乡村文化旅游消费的新场景、新体验,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五是健全完善周边衍生品的供应链平台。以数字化和消费为依托,发挥科技和渠道优势,为非遗项目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增加周边衍生品与消费者之间的交互性,为乡村中小微企业及农户解决销路问题,让其在承载文化价值的同时,还能集经济价值、审美价值、实用价值等于一体,助力打造本地农产品特色品牌。 六是上线“杭州市博物馆地图”。分区页面按照行政区划展示各区(县、市)的博物馆分布地点,图标标识了博物馆的类型和级别。微信客户端用户扫码可以一键进入导航图,体验纵览、搜索、导航等功能。配有场馆精准位置、展览介绍、外观照片、开放信息等,让游客一图在手轻松游遍“杭州的博物馆”。 七是激发数字非遗馆作用。在余杭数字非遗馆二次提升中积极尝试运用人工智能应用新技术,让数字展厅的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高清大屏等数字化技术和设备,创造出引人入胜的临场感,使游客拥有沉浸式体验,充分发挥余杭数字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在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作用。通过数智新手段,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余杭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延续余杭历史文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品质新余杭建设服务。 再次感谢您对我区数字乡村建设和非遗文化传承等方面所提的建议,这定将有益于今后推动我区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最后,衷心希望您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单位:区农业农村局 负责人:吴建中 经办人:张凤娣 刘 坚 2023年5月3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