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区统计局
(2009年2月)
 
  2008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全区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两轮驱动”、“工业强区”、“服务业大区”、“文化名区”、“环境立区”、“民主民生”六大战略,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持之以恒抓创新,克难攻坚求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依然良好,呈现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有所优化、发展方式逐步转变、民生福祉不断改善的态势。
 
一、综合
  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01.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分别快于全省、全市1.0个和0.1个百分点,但增幅与上年相比回落4.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31.97亿元,下降1.0%;第二产业286.45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183.50亿元,增长18.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2:58.3:34.5调整为6.4:57.1:36.5。全区按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60320元,按国家公布的2008年平均汇率计算,突破8000美元,达到8684美元。
  非公经济。初步测算,在全区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已达到89.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2008年末,全区共有个体工商户3.80万户,从业人员14.93万人;私营企业1.27万户,从业人员16.23万人。
  财政收支。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82.50亿元,增长25.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8.20亿元,增长31.0%。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6.95亿元,增长22.0%;营业税17.07亿元,增长41.7%;企业所得税6.88亿元,增长11.2%;个人所得税1.76亿元,增长25.5%;契税4.58亿元,增长13.1%。全年地方财政支出44.59亿元,增长22.8%。其中:教育、科学技术支出11.59亿元,增长18.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61亿元,增长40.4%;医疗卫生支出2.78亿元,增长50.6%;环境保护支出0.98亿元,增长40.7%。
  市场价格。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5.0%。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六涨一跌一平”格局(见表1),其中食品类上涨11.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5.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4.7%,居住类上涨4.6%,烟酒及用品类上涨4.2%,交通和通信类上涨1.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持平,衣着类下跌3.2%。
表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项       目
2008
2007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
105.0
103.8
  1、食品
111.9
108.2
  2、烟酒及用品
104.2
104.8
  3、衣着
96.8
101.1
  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04.7
101.4
  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5.1
102.4
  6、交通和通信
101.4
99.0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0.0
100.7
  8、居住
104.6
103.9
 
  劳动就业。截至年底,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6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7%;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5520人;7699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5163人。
 
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2008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3.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5万人。在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45.57万人,非农业人口38.1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99‰,自然增长率为2.18‰。
  人民生活。据抽样调查,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78元,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全区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6083元,增长13.4%。年末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1.4平方米。全区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汽车20辆、空调器196台、移动电话188部、家用计算机77台、微波炉57台、热水器91台、助动车24辆。
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552元,增长14.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9%;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0310元,增长14.3%。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76.0平方米。年末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洗衣机79.5台、电冰箱100.5台、空调器146台、热水器76台、微波炉24.5台、移动电话194部、家用计算机43台。
2008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01.40亿元,增长30.3%。
  社会保障。至2008年末,全区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6.0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9.8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7.50万人,参加工伤保险28.06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6.81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净增4.55万人、4.44万人、6.65万人、6.00万人和3.22万人。全区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由上年的850元调整为960元。全区城乡基本医疗参保人数59.10万人,参保率达99.6%。
  社会福利。年末全区拥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23所(不含社会办农村敬老院),床位2197张,收养人员766人。全区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94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8209人。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为95%和100%。
 
三、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全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1.42亿元。东湖路综合整治一期、邱山大街综合整治一期、西安路北延等工程顺利完成,地铁一号线、大东安社区综合改造、高教路二期、人民路东延等工程有序推进。年末,建成区面积达到22.63平方公里,增长17.6%,建城区实有城市道路面积495万平方米,排水管道总长度174公里,分别增长6.4%和4.8%。
  公用事业。年末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5万吨/日,全年供水总量达到3471万吨,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达到0.91万吨,天然气供气总量达到4450万立方米。全区用电量达47.25亿千瓦时,增长10.1%;其中工业用电35.43亿千瓦时,增长8.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5.50亿千瓦时,增长15.2%;年末城区公交线路25条;公交营运线路总长度达258.8公里,公交营运车辆122辆。
  环境保护。2008年全区关停并转产污染企业35家,预计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较上年分别下降3.7%和4.0%。全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由上年的79%提高到80%。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6天,优良率84.8%,比去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下降4%、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下降10%、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下降1%,酸雨率降低5%。苕溪瓶窑大桥、奉口石油类同比分别下降63%、21%。年末,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940.85公顷,增长30.3%,园林绿地面积达到881.11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219.95万平方米,分别增长26.8%和13.1%。
  安全生产。2008年,全区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661起,下降6.9%;死亡160人,下降3.6%;直接经济损失378.62万元,下降0.9%。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连续4年实现“负增长”。
 
四、农业
  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52.89亿元,增长9.3%。其中,种植业产值23.30亿元,增长7.8%;渔业产值12.87亿元,增长4.4%;林业产值4.95亿元,增长12.5%;畜牧业产值9.92亿元,增长9.0%。全年粮食总产量20.6万吨,增长2.5%;水产品5.94万吨,增长3.0%;肉类5.69万吨,下降4.8%;禽蛋3.05万吨,增长3.5%;水果11.01万吨,增长12.4%。
 
 
五、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2008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310.80亿元,增长12.5%。其中,规模企业实现总产值1025.54亿元,增长13.4%,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为78.2%;实现销售产值989.47亿元,增长13.1%。规模企业产值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实现产值401.04亿元,增长8.9%,重工业624.50亿元,增长16.5%。全年实现新产品产值125.11亿元,增长16.6%,新产品产值率由上年的11.9%提高到12.2%。
  工业效益。全区规模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91.85亿元,增长13.2%,实现利税总额51.92亿元,下降5.0%,其中利润总额25.50亿元,下降18.7%,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了39.4个和60.3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6.5%。
  建筑业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2.16亿元,增长17.1%。实现产值109.18亿元,全行业共吸纳农民工就业4万多人。开工面积529万平方米,累计竣工面积412万平方米,造价32.99亿元。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达到185家,其中:一级资质7家,二级资质21家。
 
六、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2008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4.01亿元,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28.77亿元,分别增长16.1%和18.6%。从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看,第一产业投资0.71亿元,增长4.4倍;第二产业投资76.46亿元,增长0.9%,其中工业投资76.46亿元,增长0.9%;第三产业投资151.60亿元,增长29.6%(见表2)。
 
表2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
指    标
2008年实绩数(亿元)
比上年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44.01
16.1
  其中:房地产投资
72.70
12.4
  其中:限额以上投资
228.77
18.6
       第一产业
0.71
-
       第二产业
76.46
0.9
         其中:工业
76.46
0.9
       第三产业
151.60
29.6
 
  房地产业。2008年全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2.70亿元,增长12.4%。商品房施工面积799万平方米,增长18.5%;竣工面积116万平方米,下降5.1%。全年商品房销售117.49万平方米,下降58.1%,其中住宅销售97.96万平方米,增长61.8%。商品房成交均价7471元/平方米,同比上升10.9%。
 
七、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66亿元,增长21.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08.87亿元,增长21.1%;餐饮业零售额19.79亿元,增长26.5%(见表3)。
  2008年末,限额以上批零企业达118家,共实现零售额37.17亿元,增长18.7%。24家星级住宿业和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共实现零售额2.71亿元,增长9.8%。
表3  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08年实绩(亿元)
增长(%)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28.66
21.9
    其中:批发和零售额
108.87
21.1
          餐饮业
19.79
26.5
    其中:国有经济
1.08
25.7
          集体经济
1.31
19.7
          股份制经济
21.42
21.5
          外资经济
4.58
85.9
          个体经济
66.76
17.9
           私营经济
33.51
24.8
 
  2008年,全区商品交易市场共实现成交额186.74亿元。其中,消费品市场71个,实现成交额144.09亿元,增长76.8%;生产资料市场13个,实现成交额42.65亿元,增长6.3%。其中亿元以上市场16个,实现成交额94.66亿元,增长45.9%。
 
八、对外经济
  2008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32.56亿美元,其中进口额2.44亿美元,出口额30.12亿美元,增长29.3%,比上年回落了11个百分点,但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9个和16个百分点。从产品结构看,全区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累计出口9.88亿美元和3.34亿美元,分别增长37.2%和14.1%,合计占总量的43.9%,较上年同期提高了3.0个百分点;从出口市场看,金砖四国中三国、东盟、独联体等新兴市场增长迅速,出口分别增长59.9%、54.1%和43.8%;从企业看,前三十强企业出口额合计5.90亿美元,增长58.9%,占自营出口总量的19.6%(见表4)。
 
表4  全区自营出口分类表

2008年实绩数(万美元)
增长(%)
占比(%)
 自营出口
301152
29.3

主要出口产品:



    高新产品(六部委口径)
27534
3.9
9.1
    <高新产品(海关统计口径)>
5835
112.7
1.9
    纺织品
68244
24.5
22.7
    机电产品
98813
37.2
32.8
    服装
65267
17.3
21.7
    箱包
12575
18.5
4.2
    农产品
9122
10.0
3.0
主要出口区域:



  欧盟27国
85322
33.9
28.3
  中东地区16国
26788
30.5
8.9
东盟10国
13525
54.1
4.5
  独联体12国
8198
43.8
2.7
  金砖四国中三国
19702
59.9
6.5
 
  对外合作。2008年,全区新批境外企业(机构)12个,对外投资3159万美元,增长128.3%。其中1个在海外开办了加工生产性公司,且平均每个项目投资在263万美元,反映出我区企业走出去步伐正在加快。
  利用外资。2008年,全区共新批外商投资项目63个,合同外资6.51亿美元,增长38.4%;到帐外资3.44亿美元,增长86.3%。大项目带动成效明显,2008年新批项目平均合同外资973.56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55.3万美元。新批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2个,累计合同外资4.23亿美元,占全区新批合同外资的69%。截至2008年末,共有1家世界500强企业来余杭投资。
  引进内资。全区引进内资项目277个,其中,市外内资项目80个。到帐内资86.22亿元,增长10.3%,其中,市外内资46.08亿元,增长16.5%。
  开发区建设。2008年,余杭经济开发区合同引进外资2.40亿美元,到帐外资0.86亿美元,分别增长45.3%和14.2%。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10.13亿元,其中规模企业产值194.44亿元,分别增长12.8%和13.3%;实现自营出口7.60亿元,增长30.2%;财政总收入9.28亿元,增长16.0%。
 
九、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2008年全区货物运输总量达3338.66万吨,比上年增长21.2%,旅客运输量7732.22人次,下降3.0%。道路建设快速发展。截至年末,全区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1962.55千米,其中高速公路69.42千米。全区建制村客运班车通达率99.2%。机动车辆持续增长,年末全区社会机动车拥有量达8.51万辆,其中私人汽车6.28万辆,比上年末分别增长15.3%和18.0%。
  邮电通讯。2008年,全区邮电业务总量为10.75亿元,增长13.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44.64万户,增长3.7%。住宅电话用户数20.32万户,其中,乡村电话用户数16.50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100.84万户,增长22.0%,国际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达13.44万户,增长27.5%。
  旅游业。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10.60万人次,增长17.2%;接待国内游客429.0万人次,增长17.5%。全区旅游总收入达到42.33亿元,增长27.8%。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至年末,全区各类旅行社达17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家;星级宾馆达到22家,其中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9家。全区有A级景区3个,4A景区1个。
 
十、金融和保险
  金融。2008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738.88亿元,增长23.6%,贷款余额571.11亿元,增长24.1%,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96.70亿元,增长17.2%。
  保险。2008年,全区保险机构保费收入6.71亿元,增长27.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08亿元,增长18.0%;人身险保费收入3.63亿元,增长37.2%。保险赔付款金额2.97亿元,下降2.1%;其中财产险赔付款1.92亿元,增长79.6%;人身险赔付款1.05亿元,下降46.6%。
 
十一、教育和科技
  教育。全区幼儿园63所,在园幼儿27331人,专任教师1437人,3-5周岁幼儿入园率98.3%。小学46所,在校生59507人,增长5.6%。初中39所,在校生29771人,增长2.4%,专任教师2196人,增长3.8%。普通高中9所,在校生13309人,其中专任教师886人,生师比12.7∶1。全区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到99%和86.6%。全区新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1所,累计达8所,解决了2.7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全年义务教育免收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2600万元,资助困难家庭和职校学生700万元。
  科技。全年专利申请量1854件,授权量810件,分别增长79.1%和32.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26件,授权量41件,分别增长18.7 %和105%;全区已有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24家,市级现代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9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24家,其中省级以上73家。认定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企业52家,全区拥有专利技术和产品的企业达到285家,比去年增加92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6个,累计获得中国名牌产品3个,驰名商标12个(见表5)。
 
表5商标和品牌
商标数量
计量单位
拥有量
品牌数量
计量单位
拥有量
区级以上商标
212
区级以上名牌
150
#中国驰名商标
12
#中国名牌
3
   省著名商标
34
   省名牌
24
   市知名商标
50
市名牌
44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截至2008年底,我区已有文化经营单位有1700余家,其中文化娱乐业场所147家、网吧104家、营业性演出场所20家、电影发行放映单位22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116家、书报刊经营单位189家,各类印刷企业359家、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使用单位6家、体育经营场所33家,体育场馆7个,剧场(影剧院)2个,全区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达71万册,同比净增8万册。数字电视用户达到7.05万户,全区农村有线广播通响率达到95%,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5%。
  卫生。截止2008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院、卫生医疗机构184家,其中等级医院6家。医院、卫生院共有各类医疗病床2522张,其中等级医院1482张。医院、卫生院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923人,其中执业医师1567人,注册护士1178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03‰,比上年下降了2.45个千分点,婴儿死亡率3.55‰,比上年下降了1.18个千分点。累计创建3家省级、14家市级、24家区级(含省市级)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30家区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
  体育。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有健身苑点785个,篮球场260个,乒乓球场390个。全区体育活动场地人均达到1.7平方米,社会体育指导员1812人,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48%。2008年,以余杭籍选手为主力的中国男子盲人门球队在北京残奥会上获金牌,门球训练基地被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多变,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增多,对我区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下阶段保增长、打内需、调结构、重民生等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公报注释: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数;
  3、本文使用的增长速度,除“生产总值”和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外,其余均按现价计算。
统计小常识
 
  一、GDP: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指标。余杭GDP即余杭区生产总值,是指余杭区境内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
  GDP包括第一、二、三产业中所有行业当年实现的增加值之和,按生产法计算为: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按分配法计算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按支出法计算为:增加值=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二、人均GDP:人均GDP是一定时期内GDP与同期人口平均数的比值,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人民生活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统计指标。
  目前,我们计算人均GDP,采用的是户籍人口。
  三、工业总产值:指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总量。工业总产值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直报超汇制”和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含个体工业户)的“抽样调查制”产生的统计数据之和。
  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统计上实行直报超汇制,即企业每月分两次将产值、产量和经济效益情况直报统计局进行超级汇总。
  五、规模以下工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不到500万元的小型工业企业和个体工业户,包括有证(营业执照)和无证企业。这些企业采取国际通用的抽样调查方法,该方法是在一定的概率程度保证下,按随机原理抽取一定比率的样本单位,然后以样本单位的调查数据为依据推算全区规模以下工业经济总量的一种科学的统计方法。
  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城镇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及其他经常性转移支出后所余下的实际收入;是调查户中生活在一起的所有家庭成员在调查期内得到的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总和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和调查记账补贴后的余额,不包括出售财产和借贷收入。
统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制。我区调查样本户共100户,分布在临平、东湖、南苑三个街道和余杭、塘栖、瓶窑、闲林四个镇,每年轮换l/3,根据样本户的收入日记账资料,推算全区的平均水平。
  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指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用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包括购买商品支出和文化生活、服务等非商品性支出,但不包括罚没、丢失款和缴纳的各种税款(如个人所得税、牌照税、房产税等),也不包括个体劳动者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购买商品支出指为自用或赠送亲友而购买商品的全部支出,包括从商店、工厂、饮食业、工业单位食堂、集市以及直接从农民手中购买各种商品的开支。商品支出主要有: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与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统计调查方法与“收入”相同。
  八、农民人均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务性支出。“农民人均纯收入”按人口平均的纯收入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其计算方法为:
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赠送农村外部亲友支出。
统计调查方法采取抽样调查制,即按抽中调查户的收入日记账资料,推算全区平均水平。我区调查网络共有200户农户,分布在百丈、仓前、崇贤、东湖、径山、良渚等16个镇乡、街道。
  九、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指农村住户用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支出。生活消费支出包括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等八大类消费支出。统计调查方法与“收入”同。
  十、消费价格指数:是指居民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趋势和程度。通过对全区近90余家商业网点的700多个规格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的调查,分别计算出700多个代表品的指数,经过几何平均得到251个基本分类指数,再以居民消费支出额为权数,采用综合公式汇总计算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具体方法:1.选择代表规格品;2.抽选价格调查点;3.计算权数;4.现场调查及计算平均价格;5.与不同时期比较计算出相应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十一、恩格尔系数:指城乡居民购买食品的支出占家庭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质量指标。在通常情况下,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居民生活质量越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