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吕洋) 捕网无人机“咔嚓”作响切换工作形态,多旋翼无人机群“嗡嗡”盘旋升空……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每日在“中国飞谷”上演的场景。

在余杭,“向天空要发展”不是一句玩笑话。我区已建成末端起降点94个,开通涵盖医疗、物流、治理等场景应用航线102条,平均每天有超过200架次的无人机起降飞行,将服务精准送达所需之处。

在频繁飞行的背后,一个核心问题不容忽视:低空经济能否飞得高、飞得远?这得有低空基础设施的支撑。此前,国内成熟的低空数字新基建方案尚属空白,多项关键技术整合困难,难以形成有效的整体解决方案。此外,安全监管能力的不足,也导致空域释放受限,一度制约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面对这些共性难题,余杭主动担当,在市交通运输局的指导下,联合杭州低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探索实践低空数字化基础设施技术方案,在推进机制上大胆创新,在攻关路径上清晰务实。我区组建了“攻坚联合体”,由国企牵头,汇聚四大通信运营商及各领域头部技术服务商,形成技术合力。同时,摒弃传统的郊区试验场,直接将测试区放在未来科技城核心区约10平方公里的真实城市空域,直面楼宇林立、电磁环境复杂的挑战。在阶梯式测试中,我区部署了通信、导航、气象、监视、安防5大类设施,分三轮在不同关键高度层进行测试。

这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攻克了多技术整合和标准化的难点,在全国率先形成全套安全可靠的数字化低空基础设施技术方案,有效提升全市低空安全监管能力,也为开展国家城市空中交通管理试点打下基础,为城市的低空飞行装上了“智慧交通灯”。

成果的价值更在于其可复制性。由于测试直接在最能代表未来场景的城市复杂环境中进行,该方案为低空应用在更多中心城区的推广提供了样本,有效助力杭州承接空域资源、打造低空基础设施产业化高地,为破解同类难题贡献经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