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媛媛 陈玮铭)在雪域高原,素有“高原之舟”美誉的牦牛,不仅为藏族群众提供了生活所需,更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9月24日,由自然造物发起的“牦牛絮语——手工艺与家园的可持续之道”民艺再生艺术展在瓶窑镇千年古城会客厅开幕,在江南再造高原,带领观众走进一段关于生态、技艺与变迁的叙事之旅。
“牦牛不只是高原上的动物,它塑造了牧民的生活方式,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手工技艺。”策展人芙子向记者介绍,“牦牛絮语——手工艺与家园的可持续之道”民艺再生艺术展让藏族传统手工艺走出高原,在杭州焕发新生,在这里每一件展出的衍生品背后,都藏着藏族同胞的生态智慧,“比如用牦牛毛做帐篷,既环保又保暖,这是他们适应高原环境的智慧。”
芙子说的帐篷就放置在展厅中央,格外引人注目。这顶黑色的帐篷通体由牦牛毛织就,纹理粗糙,充满力量感。不少观众弯腰钻进帐篷,触摸牦牛毛织就的篷布,在酥油茶香的萦绕中围坐交谈,仿佛瞬间穿越到了遥远的青藏高原。
“以前我只在纪录片里看见过,今天亲手摸一摸、坐一坐,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家在高原上’。”市民张先生一边打量着帐篷的细节一边感慨道。
帐篷的四周,摆满了以牦牛为主题的藏族手工艺衍生品,每一件都透着藏地风情与生活气息。牦牛绒编织的腰带触感柔软,毛袋上绣着简约的几何图案,披肩垂坠感十足。此外,牦牛尾毛制成的拂尘蓬松柔软,毛毡手工艺摆件造型憨态可掬,就连牦牛粪便制成的龙达(经幡),也在匠人手中变成了承载文化意义的艺术品。
说起展览背后的故事,自然造物联合创始人兼内容总监仲文如数家珍。过去12年里,自然造物团队一直在考察中国各地的手工艺,他们发现,很多传统工艺都与当地的环境、文化、气候息息相关,一件小小的器物,可能承载着一段社会变迁的历史。
今年年初,自然造物团队入藏考察,寻访当地的手工艺团队。7月,团队又深入甘肃、四川、青海三省的多个藏区村落,感受草原生态与牧民生活,也探寻到了这些充满生命力的手工艺作品。
“我们想通过‘牦牛絮语’这个主题,让大家知道,传统手工艺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而是能走向未来的可持续智慧。”仲文说,希望更多人能通过这场展览,发现中国在地文化的美,也看到藏族手工艺焕发新生的可能。
据悉,“牦牛絮语”民艺再生艺术展将持续至11月21日,其间免费向公众开放,感兴趣的市民可前往瓶窑镇千年古城会客厅,近距离感受藏族手工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