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镇“在地收菜”激活山区养老互助新路径 周涛/摄


本报讯 (记者 潘文) 最近,百丈镇老年食堂负责人蒋月云经常接到村里老人的电话,询问她“什么时候上门收菜”。今年5月起,百丈镇创新推出“在地收菜”助老模式,让银龄菜园连上助餐饭桌,不仅满足了山区老人想售卖富余蔬果的需求,还在不断探索中收获了惊喜。

百丈地处余杭西部山区,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都有个小菜园。初秋正是收获季,也是播种下一季蔬菜的时候,因此经常有老人来向蒋月云打听收菜事宜。

“您家里有菜要卖吗?”上午10时30分,送餐员准时来到周老伯家,一边递过餐盒一边问道。周老伯带着送餐员走进屋前的菜园,篱笆上垂挂着五六条成熟的南瓜。提起自家种的菜,周老伯的脸上舒展开笑容:“我们自己种的,不用化肥和农药,口感好。”

采摘完,周老伯和送餐员现场称重,“南瓜41斤,收购价2.2元每斤,一共90.2元。”

马大伯家也种了不少菜,送餐员到达时,他已经提前摘好了冬瓜。“我种了辣椒、冬瓜、玉米、芋艿等,以前自己吃不完就送些给亲戚,还有些烂在了地里。现在有老年食堂过来收,挺好的。”现场称重后,马大伯卖了60公斤冬瓜,收购价2元/公斤。

次日一大早,蒋月云带着蔬菜样本前往百丈镇农贸市场检测。“检测合格后,我们才可以放心制餐,再由送餐员送到老人的餐桌上。”蒋月云介绍,截至目前,老年食堂已从老人手中收购1000多公斤富余蔬菜。


用心看到山区老人的需求

“在地收菜”助老模式的探索,源于山区老人的需求被看见、被回应。为了让老年人更便捷地吃上一餐热饭,百丈镇通过政府补贴、老人购买、市场运营的方式运营养老食堂,打造“中央厨房+配送+助餐点”服务模式。

正是在送餐员上门时,了解到部分老人会将富余农产品拿去农贸市场售卖,不仅路途远,卖不完还得带回来,很不方便。针对这一问题,百丈镇社会事务办与老年食堂第三方运营单位、市场监管所、村社干部等多次讨论,探索试点“在地收菜”模式。

很快,一个个问题接连出现:“在地收菜”价格怎么定?如何让送餐员积极参与?如何确保食品安全?通过一次次走访商议,最终确定了按照批发价的八到九成定价,提取收购价的10%作为送餐员补贴,然后在老年食堂新建一个检测室。

“‘在地收菜’不仅解决了我们山区老人售卖富余蔬果的问题,增加了他们的养老钱,还让送餐员增加了一定收入。因为采购价比批发价低一些,也减轻了老年食堂可持续运营的部分压力。”百丈镇社会事务办公室工作人员凌路通说。


让“一餐热饭”更暖心

在余杭,像百丈老年食堂这样的创新尝试有很多。为了答好养老助老这道题,各地都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如鸬鸟镇充分发挥辖区民宿、农家乐资源优势,创新推出“鸬邻幸福食堂”农村老年助餐服务项目,保障老年人就近就便享受助餐服务。

近年来,余杭聚焦老年人“吃饭难”,创新构建“集中配送+社区食堂+助餐点到户”三级助餐服务体系,设立12个集中配送中心、61家社区食堂、77个助餐服务点,创新整合山区民宿资源设立助餐点,组建志愿送餐队入户服务,实现“户籍地出政策、就餐地享服务”跨区域结算,城乡助餐服务全覆盖、可持续、高满意。

“截至目前,余杭养老助餐累计服务超1000万人次,日均服务1.5万人次。助餐服务运营成本有效降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大幅提高。”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基于余杭区养老助餐实践经验制定的《居家养老助餐服务指南》国家标准(GB/T 45872-2025)也已发布,为破解养老助餐共性难题提供了余杭样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