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文 仓前微融媒体中心 方星雨) “一户一码”精准管理、通过刷脸或NFC(近场通信)卡即可秒开投放口、绿色投放可兑换积分奖励……前不久,仓前街道仓南社区将传统垃圾房升级为生活垃圾数字化收集点。与此同时,一群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每天早早来到收集点,手把手教居民如何做好垃圾分类。

“您好,我来给您介绍一下这个数字化收集点怎么用吧!” 看到有居民拎着垃圾过来,志愿者一边指着收集点的各个投放口和操作区域,一边详细介绍不同类型垃圾的投放方法。对于操作不太熟练的居民,志愿者会亲自示范,从如何开启投放口到投放后如何确认,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清晰易懂。

相比传统垃圾房,生活垃圾数字化收集点有何不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套系统的核心在于“一户一码”精准管理,打开投放口的方式有两种:刷脸或刷NFC卡。

实现“无感”投放垃圾的同时,系统也能精准溯源。社区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后台实时了解垃圾投放的正确率、参与率以及投放的种类、数量、时间等数据,为后续管理提供依据。

此外,居民可以根据每天投放垃圾情况获得积分,在积分商城可兑换相应物品,真正让环保行为“看得见、摸得着”。

在街道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中,并能熟练使用生活垃圾数字化收集点。

记者了解到,创景社区、向往社区也对陈旧的垃圾分类设施进行了提升改造,保亿丽景山小区在改造时取消了架空层小桶及传统四色桶分类模式,采用“数字化垃圾分类投放点+流动垃圾车”相结合的模式,将生活垃圾分类与“互联网+”、数字化管理有机融合。对于有价值的可回收物,运用数字标识、线上平台等方式解决回收利用难题,让回收利用成为时尚标签。

近年来,仓前街道深入开展垃圾分类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等“十进”宣传活动,加快推动从“随手扔”转变为“随手分”。截至目前,该街道辖区内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普及率达到100%,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60%以上。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提升源头垃圾分类质量,积极引入AI智能管理手段,选取重点区域试点推进智能监控替代传统人工监管模式,同步优化升级垃圾分类智慧管理系统,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垃圾分类全流程管理,助力提升‘智’治效能。”仓前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