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戴嘉栩 记者 王媛媛) 日前,(中国)城市学年会暨天元教育论坛在天元公学西站校区举行。这场高规格的盛会汇聚了20余位两院院士、国务院参事、教育界顶尖专家,以及700余名政企代表和教育工作者参加。

现场,《广义教育学再探》一书首发,拓展广义教育学的内涵外延,构建“16(分支学科)+14(关注重点学科)”新格局,为教育内容综合体与教育建筑综合体深度融合、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提供理论支撑。作为广义教育学的“试验田”,天元公学的实践经验被总结进这本书。

院士与教育大咖的观点碰撞,直指教育痛点与未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提出了一个新鲜观点:城市是一个“大学校”,教育要学会借势。他以同济大学全感知广场为例,介绍通过数据监测学生情绪与学习状态的实践,“比如发现学生在绿植多的地方专注力更强,我们就可以调整校园布局;学生能在广场上自主设计‘如何让城市更宜居’的课题,这比课本知识更鲜活。”

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聚焦教育中的困惑,直言“建设教育强国,不能只盯着分数,更要让孩子平稳走进社会”。他说:“人工智能时代,知识获取越来越容易,但会思考、会合作、有担当才是核心竞争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用天元公学的“6+2+X”特色课程体系举例,解读“数智教育”的落地路径。“‘6’是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2’是体育、艺术两门必修课,‘X’则是足球、无人机、棋艺等特色课程,这就像给孩子搭了个‘成长菜单’,既能打牢基础,又能发展个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则从“杭州AI潮头”的视角切入,强调教育是创新的根基。“AI改变了很多行业,教育不能守旧。比如天元公学的脑科学实验室,就是让孩子从小接触前沿技术,未来他们才敢闯、会创。”

本次论坛分为3个主论坛、7个分论坛,其中首次亮相的教育综合体论坛围绕“教育内容与建筑如何融合”形成杭州共识——未来学校不仅是上课的地方,还可以是社区的文化客厅、家庭的教育伙伴。分论坛则覆盖音乐、美术、足球、棋艺、游泳、科创体验中心、戏剧等多个领域。论坛不仅有理论探讨,更有实践展示。同步设置的成果展示项目以26场活动全面展示天元学子的才艺与学习成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