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记者 朱解语 俞杰)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开幕,大会的主题为“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
余杭,东临大运河,西倚天目山,南濒钱塘江,中贯东苕溪,不仅是数字经济高地、创新活力热土,更是一方野性生灵栖居、人与自然对话的生态秘境。2206种各类群物种的完整家底记录、中国首批潜力OECMs案例占两席、全市首个区级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一组组数字的背后,凝聚着余杭守护此间万物生灵的决心与智慧。
近年来,余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同富裕与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取得不俗成绩,用“东方智慧”为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样板。
摸清“绿色家底”
绘就多样性繁荣地图
1189种陆生高等植物、354种鸟类、46种陆生哺乳动物、64种两栖类和爬行类、98种昆虫、58种内陆鱼类、108种内陆浮游生物、95种内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还有138种大型真菌、56种内陆周丛藻类……这就是余杭的“绿色家底”。2022年11月,余杭启动了一项历时一年的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委托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等7家科研单位组成的联合体,组建近200人调查团队,进行全区域、全类群、全网格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随着工作的推进,一张生物多样性的繁荣地图被一点点描绘出来,共计发现并记录了2206种各类群物种,野生及城市植物群落植被类型16种。
余杭还积极构建生物多样性常态化调查评估机制,先后与浙江农林大学、杭州原乡野地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在北湖草荡、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东明山森林公园等点位,开展多种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项目,详细排摸生物多样性本底、威胁因素和保护状况。
更重要的是,在摸清家底的过程中,苕溪鱲、中华鬣羚、黑麂、余杭水韭等多种珍稀动植物被发现在这里“安家落户”,余杭生物多样性的地图不断扩大。苕溪鱲摸清生态家底只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余杭通过开展珍稀濒危物种抢救性保护、栖息地修复等一系列措施,提升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符合地方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
其实早在2021年,余杭发布全市首个区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构建了一个集保护、恢复与利用于一体的综合监管体系,打造了一个跨部门、跨区域的高效协作网络,以科技为剑、以匠心为盾,守护生物多样性安全。
人防技防融合
筑牢绿色生态基底
在余杭,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场传统巡护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双重守护。
在广袤的长乐林场,巡护员陈群翔的脚步十几年来未曾停歇。为了管护好长乐林场黄湖林区近4000亩的山林,他每天至少要步行巡护山路10公里。凭借一双“火眼金睛”和丰富的经验,做好森林资源的日常巡查管护、排查病虫害异常情况。
数十年如一日守护山林的人不止于此。近年来,区林业水利局进一步完善157名村级护林员日常巡查模式,组建40名专职化的林长制综合巡查队伍。通过全面落实林长责任,将生态保护的“责任田”精准落实到每一片林、每一处塘、每一个人。“守林人”的背后,是余杭守护自然的坚定决心。而科技手段则为生态保护注入新动能。以往,针对乱捕滥猎不法行为,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监管手段。为守护好广阔的森林资源,今年来,余杭创新打造林业生态全域智治“多感合一”系统,通过科学规划高位监控、智能卡口、无人机巢等,构建起“天、空、地、人”一体化的多维感知网络。林业管控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预防,野生动物保护监测手段信息化水平迎来极大提升。
从护林员的足迹到无人机、机器狗、AI算法……“人防”与“技防”并驾齐驱,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
生态价值转化
反哺区域民生发展
余杭的实践证明,最有力的保护是让保护者从中获益。生态价值的有效转化,持续赋能民生福祉,形成了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苕溪畔,舒公塔对岸,一片占地约1公顷的滩地公园已初具雏形,通过植被保育与植物空间梳理,昔日的荒地已被成片绿茵覆盖。舒公塔滩地梳理是良渚文化大走廊二期“十大工程”——苕溪风情带展示提升工程的点位之一。项目建成后,西险大塘沿线景观的生态颜值将显著提升,为市民休闲漫步、亲近自然提供新场所。
当前,余杭正通过西险大塘沿线环境综合提升工程、良渚文化大走廊“十大工程”等项目实施,持续优化区域生态格局,不断积蓄绿色动能。
在杭州城市新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绿色未被遗忘,反而更加鲜明,生态福祉化作百姓身边的一抹绿意,城市与自然的边界模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活更显诗意。放眼全域,径山的“禅茶一味”,因周边良好的生态系统而品质更佳,今年径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40.13亿元;在全镇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获评国家级生态镇的鸬鸟,以蜜梨为核心的现代农业集群带来了可观的年产值;在中国竹笛之乡、竹材蓄积量达5万吨的中泰,竹笛成为了杭州一张独特的“金名片”。保护与收益的两全其美,谱写了余杭绿水青山的最美篇章。
引领全民共治
推动万物和谐共生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守护,更是社会共识的凝聚。余杭以政府与民间合力,形成全民参与、共生共荣的良好局面。
本届大会上作为杭州市“绿色志愿者”代表的黄湖镇青山村新村民张海江在乡村生态保护领域深耕多年。2015年,归国后的他扎根乡村,从推动青山村水源保护起步,参与创立“善水基金”、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张海江等乡创人才加入强村公司后,还衍生出“自然好邻居计划”“青山青年社”等多元业态,吸引着新老村民共同打造艺术赋能乡村的绿色发展路径。在游客量众多的石扶梯古道上,村民们探头搜寻树丛里的垃圾,不放过每一卫生死角——此景是青山村的寻常一幕。今年,青山村创新推出“村民义务日”志愿服务模式,将村民转化为基层治理的主力军,让村庄生态环境保持洁净美丽。
从政府引导到村民自觉,再到社区行动,余杭正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层样本。
生态保护不仅关乎现在,也关乎未来。余杭以坚实的生态基底、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可持续的价值转化,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行路径——当自然被真诚对待,它终将以繁荣回馈人类。每一片森林、每一湾清水、每一个人的努力,都将汇成生生不息的绿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