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王黎娜 记者 朱筱) 近日,在320国道余杭华坞至富阳高桥段工程中泰段骆家岭隧道施工现场,无人机如雨燕般在陡峭岩壁间穿梭,将锚杆、双绞六边形加筋网等工程材料精准地“摆渡”至隧道顶部、悬崖顶部等特殊作业点。

骆家岭隧道犹如一条蛰伏于余杭与富阳群山之间的“地下巨龙”,作为杭州都市区中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打通余杭与富阳的交通动脉具有重要意义。7月26日,随着爆破声响起,这条“巨龙”正式揭开进洞施工的序幕,标志着隧道建设迈入主体施工阶段。

为有效防范骆家岭隧道余杭右洞上方崖壁落石,项目施工方采用“引导防护+被动防护”的思路,对既有采空区陡峭悬崖进行覆盖铺网,无人机的灵活应用有效地解决了防护工程材料进场难的问题,也打破了传统吊装设备受地形限制难以进场的空间桎梏,让施工人员无须再直面落石、滑坡等致命风险。

据悉,骆家岭隧道地处深山,复杂的地形曾让材料运输陷入死胡同——人工搬运如攀岩走壁,效率低不说,安全风险也陡增;搭建临时脚手架需耗时数周,会拖慢整体工期。

经过路径规划和重量验算核定,搭载高精度定位与智能避障技术的无人机化身为“空中搬运工”,扛着50公斤重的材料自主规划航线,轻松打通了绝壁运输“天路”。

骆家岭隧道为单洞三车道隧道,双洞总长约7.6公里,是杭州市目前唯一一个山岭隧道全工序机械化施工试点项目。随着双曲臂凿岩台车与湿喷机械手等机械化设备的陆续进场,项目全工序机械化施工已进入正轨。

此次无人机在骆家岭隧道的应用,破解了复杂地形施工难题,更打造出可复制的“低空+基建”范例。未来,随着低空经济技术的深化,将有更多“空中帮手”助力传统基建向智能化、高效化转型,余杭将秉持“机械化更迭人力、智能化精简人力”的先进理念,科学应对各类复杂地质状况,全力做好项目建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