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记者 陈坚 通讯员 王安舲) 桃树梨树静静地生长,抽水泵嗡嗡作响,25亩果园的灌溉一如往常。5公里外,径山电力服务站的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却突然监测到果园电压发生异常波动。
随即,国网杭州市余杭区供电公司运维人员抵达现场,排查线路、确定隐患,迅速调整三相负荷。果园农场主称奇道:“故障还没发生,你们怎么知道有隐患?”
这是9月初发生在径山镇小古城村宓氏家庭农场的一幕,也是余杭新型电力系统一次典型的日常运维响应。电流之下,一场更大范围的智慧变革正在这座城市加速推进。
电网也有“天眼”
9月14日,天空下着小雨。在110千伏天都变电站的屋顶,一台“微气象站”敏锐捕捉到湿度的变化。几乎在同一时间,远程智能巡视平台自动启动“雨天特巡”模式。
40多个摄像头、180多个在线监测装置齐齐运转,采集全站27种电力设备的493个点位数据——几分钟内,一份详尽的巡检报告生成,推送至运维人员的屏幕。
今年,余杭供电公司用上了摄像机、数字化表计、红外热成像等多种智能传感设备,并结合AI分析、大数据和图像识别等技术,在变电站搭建起一套远程智能巡视系统。该系统覆盖广、精度高,可实时采集大量设备运行数据,并上传至云端形成数据库。
以此为基础,余杭供电构建起一套智慧设备管理体系,实现了从安装、运行到维护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化运维。
“智能化巡检不仅为设备运维提供了强大支撑,还解放了人力,让设备管理更高效。”余杭区供电公司运检部专职王锦煜告诉记者,这套融合了AI研判、红外成像与大数据分析的智巡系统,标志着变电站运维方式正式进入智能化阶段。
硬件也在同步升级。为应对夏季高温负荷,余杭供电公司今年共完成26项主配网工程,新增变电容量12万千伏安。更宏大的蓝图——“三心两片、十源八环”的网架结构也正在布局打造。到2030年,余杭电网能级预计提升近50%。
“无感用电”成现实
电压波动主动发现、三相不平衡实时调节、故障5秒内自愈……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理论中的场景,正在余杭配电网中成为日常。
今年,余杭区供电公司在小古城村、云汇城等43个台区建设配电网透明化示范点,用400余套DTU、LTU等感知设备构建起一张“能思考、会反应”的智慧配网。双花瓣网架、柔性柱上变压器等省内首台首套设备相继落地,城乡供电可靠性迈入新阶段。
“我们实现了100%自动化馈线覆盖。”余杭区供电公司运检部专职郑杰文介绍,一旦发生故障,系统能在5秒内隔离并自愈,用户甚至感知不到有“电力急救”发生。
截至9月15日,余杭全域电压合格率已达99.943%,可靠性达99.99953%,位列杭州第一——相当于户均年停电时间仅2.5分钟。
电从“远方来”变“身边调”
“往年夏天常有限电错峰,今年一次都没有。”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部王主任的语气有些惊喜。
改变源自一场更深层次的调度变革。在“源网荷储”AI智慧保供平台上,余杭的负荷热力图实时可见,光伏、储能、充电桩等分布式资源被全面激活,电能实现“一盘棋”管理。
“e电千问”答疑、“电网一张图”规划接电路径……人工智能正深度嵌入电力服务的每个环节。海量数据不再只是“被看见”,而是开始“自主决策”。“数智化已成为新型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底色。”余杭供电公司发展建设部周昊说。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从“人工巡检”到“算法预判”,从“被动抢修”到“主动自愈”,余杭正在书写新型电力系统的“现在进行时”,用数字与智能点亮一座城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