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阮伟康)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时隔十年,中央再次以最高规格召开城市工作会议。“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提法首次出现,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全省经济大区、科创高地,余杭如何以“提质增效”的思路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建好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不妨先从几组关系入手。


共同富裕中的“大”与“小”

一条世界级的城市新中心中轴线建设正加速推进,目前已初具规模——作为中轴线的制高点,国际数字商务区内350米双子塔与周边写字楼群共同勾勒出宏伟挺拔的城市天际线,将成为未来杭州标志性建筑集群;位于中轴线核心的杭州未来国际演艺中心正加快建设,未来将以艺术为媒介,点亮市民的文化生活,推动城市艺术产业升级,进一步彰显新中心的国际影响力与社会形象……

视线转向余杭西部,乡村振兴实践同样精彩纷呈:径山镇创新推行“1+X”抱团发展模式,在全省率先打造以径山村、小古城村、前溪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全镇15个村社的三大“乡村新社区”,积极探索“村·村抱团”“村·民协同”“村·企携手”等“3×N”共富机制,有效推动村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户增收;黄湖镇青山村与公益组织合作,通过“水基金”模式推进小水源地保护,成功吸引多方参与治理并共享收益,显著缓解龙坞水库及周边区域的面源污染,逐步构建起“保护者受益、利益相关方参与、全社会共建”的多赢格局……

从东部新中心的国际化都市建设,到西部乡村的精细化共富探索,余杭以“大处布局、小处落笔”的系统思维,同步推进城乡融合与区域能级提升。这里既有产城融合、地标林立的宏大叙事,也有村落共治、生态共享的细微匠心,共同书写着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

这一发展路径,恰恰呼应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重点任务——“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特别是,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中轴线的高标准建设,还是西部乡村的组团式发展,都诠释着“城乡互促、成果共享”这一共富实践的深层内核。

因为真正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不是城市无限扩张而乡村凋敝,也不是乡村孤立发展而脱离现代经济体系。它要求将城市和乡村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融合让城市更有活力,让乡村更有魅力,最终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在全区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会暨缩小“三大差距”动员部署会上,余杭提出,要以超常规力度推进新中心中轴线、良渚CBD等核心区域开发,加快城市服务综合体、杭州音乐厅、余杭大剧院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推动双子塔、银泰未来商业中心等重点板块招商运营,高水平打造贯通城西科创大走廊与良渚文化大走廊的城乡融合发展轴。同时,积极构建“1+5”山城协作升级版,探索“余杭经济开发区+大仁和”“良渚新城+大良渚”“未来科技城+大环城带四镇街”等联动机制,鼓励镇村打造重要产业平台的功能拓展区,推动农村生态、文化等特色资源与城市发展需求精准对接,使余杭的广袤乡村成为都市产业的“后花园”和科创资源的“第二空间”。

从这一角度而言,更好实现“分工合作、各扬所长”,促进资源在城乡间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的“余杭思路”,正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关键所在。


现代化先行中的“新”与“旧”

在南方泵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厂区,自动导向车无声穿梭,机械臂精准起落,大数据屏幕上光点闪烁,每一下跳动,都对应着产线的实时动态或订单的最新进展。工业4.0时代的智能制造场景,在这里得到了具象化的呈现。

“新工厂布局了近50条高度智能化产线,全面运行后将实现真正的自动化生产。”南方泵业事业部智能制造管理部部长杨德富表示,今年一季度,企业生产效率提升25%,产值增长20%。

这样的变化,不只发生在一个企业。细看余杭这两年的经济数据,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总量占全区GDP比重近七成,放眼全市,占比达三分之一,在全省范围内,也占据了五分之一。

作为创新的天然载体,城市尤其需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担当使命。余杭坐拥四大省实验室、阿里巴巴等头部企业以及大量科技人才,这些要素激烈碰撞、持续融合,不仅催生创新思维,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例如,环智云创专注于整体数字化解决方案,申昊科技的智能机器人已深入电力、轨道交通、油气化工等领域,还有康勒软件、普江科技、比智科技、实在智能等企业,分别在工业软件、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赛道脱颖而出。

可以说,在新兴赛道中,余杭已占据领跑位置,下一步的关键在于持续深化创新优势。

不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是一味地抛弃传统、追逐新潮——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如何对传统产能进行改造升级,特别是充分考虑产业基础、历史积淀、特色优势,让“旧产业”焕发“新活力”,是中央反复强调的任务。

在这一思路指引下,余杭正积极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聚焦良渚新城通运路片区、余杭街道历史街区、朱庙更新片区及良渚遗址东等重点区域,致力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城市风貌样板区。同时,扎实推动老旧小区改造,统筹实施管线整治、电梯加装、环境提升与配套建设,并与未来社区理念相结合,全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当然,城市更新,并不是一味让城市变“新”。如此次会议强调的,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在今天日显重要。

一方面,保护城市历史风貌,避免出现“千城一面”问题,方能留住城市的根与魂,弘扬其精神特质。另一方面,留存和活化利用的历史地理场景、景观,有助于拓展城市公共空间的量与质,在招商引资、创新消费业态、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等方面均有推动作用。

正因如此,不久前,在苕溪文化风情带建设工作中,区委主要领导特别提出要“有机串联整合良渚文化、苕溪文化、千年古镇文化等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余杭治水营城史和当代治水精神、新时代创新精神等内涵,广泛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系统打造‘沈括纪念设施’‘三贤祠’‘苕溪十景’等文化地标和景观体系”。

这一论述,为余杭厘清“新”与“旧”的赋能关系、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清晰的实施路径——不是在断裂中替代,而是在融合中共生。


人民满意的“管”与“治”

春风沉醉的夜晚,去夜市走走、洗去一身的“班味”,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在仓前街道的“永乐夜市”,1600平方米的区域内,几十个小吃摊位整齐排列,视觉上的秩序感甚至连“强迫症人士”也会感到舒适。

夜幕降临,摊主们早早准备就绪,一边装点摊位门面,一边紧张有序地备餐。“自从有了统一规划,我们不用再‘东躲西藏’,经营更安心,生意越来越好,收入也稳定多了。”一位摊主笑着说道。

从去年6月起,仓前街道率先探索将居民需求、商贩生计与城市治理有机结合,联动城管服务中心、综合行政执法队、属地村社及第三方强社公司等多方力量,引导流动摊贩集中入点经营,打造出数条美丽的夜市风景线,织就了一张以“摊有序”为名的民生地图。

再把目光转向“城市骑士”——骑手群体,这里也正悄然发生新的变化。针对骑手“走街串巷、贴近社区”的职业特点,余杭一方面做深做实服务新就业群体的“十件实事”,健全覆盖全域的“暖心服务圈”;另一方面也量身定制培训体系,积极组织骑手参加急救技能提升、消防安全等专项培训,让更多“小哥”在奔波中感受到归属与温暖,成为助推城市新中心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城市不仅需要建设,更需要治理。对余杭而言,最直接的,是借助数字经济的先发优势,依托数字化、智慧化手段,全面提升效率与精细度。更进一步来说,治理既包含管理,又超越管理,关键在于拿捏好“管”与“放”的平衡。

尤其随着城市发展,问题日益复杂多元,政府已难以扮演无所不包的“全能家长”。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治理,不仅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更是人民城市的应有之义。余杭创新打造有序夜市摊、推动外卖小哥融入基层治理等案例,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当然,对于还在建设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的余杭而言,治理升级仍在路上。近年来,文一西路、良睦路景观大道和网红月季高架等景观频频“出圈”,成为市民打卡、城市提质的亮丽名片。但也应看到,全区仍存在界面不连贯、景观呈“碎片化”等现象。比如,部分区域高楼林立、商业配套成熟,彰显出现代化气息,另一些地方则仍保留传统聚落与自然风貌,片区之间的联动与融合有待加强。这不仅是对政府治理智慧的持续考验,更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共建。

为此,围绕“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回应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的核心理念,余杭正强化序化管控、增强安全韧性、办好民生实事,常态化开展“六乱”专项整治行动,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扎实推进公共泊位扩容、障碍设施改造等民生实事,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精细、优质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推动建设、管理、服务深度融合。同时,坚持深化“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新实践,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三方协同“幸福红立方”工程,持续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四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让群众真正当好社会治理的“主角”。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期待,这座城将继续以人的幸福感为尺度,在数字与人文、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之间从容落笔,书写更具温度、更富智慧、更可持续的现代化新篇章。一个与发展同频、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的城市新中心正在到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