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虎(右)在研究中
在杭州西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微藻车间里,一排排玻璃罐中绿意涌动。半年前,这里每升只能产出10克微藻,如今却跃升至200克以上,产量猛增19倍,成本却直接腰斩。这都源于一位“跨界”而来的科技副总——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张虎。
今年4月,浙江启动2025年科技副总选聘机制,推动高校科研人才走进企业,精准破解技术难题。余杭区积极响应,征集企业需求59项,成功促成合作26项。在这股产学研融合的浪潮中,张虎被聘为西月生物科技副总,也成了微藻高产背后的“关键变量”。
(记者 陈坚 通讯员 王艺涵) 西月生物是一家专注于微藻研发与生产的企业。微藻是生物能源、食品、医药等领域的重要原料,但其高密度培养一直是行业共性难题。
“我们一直希望将微藻产量从10克/升提升到150克/升以上,但技术瓶颈卡住了发展。”西月生物创始人刘朋坦言道。
张虎与刘朋是河南老乡,也是西湖大学的旧同事。更难得的是,张虎深耕微藻研究15年,曾在中国科学院、西湖大学等单位从事微藻异养培养和光生物反应器研发,科研背景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
上任不久,张虎就与西月生物团队梳理出四大关键技术问题:微藻异养超高密度培养、经济微藻资源发掘、智能光生物反应器研发、微藻环保应用。
在异养培养方面,团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筛选出一株蛋白核小球藻,其生物质浓度高达200克/升,比文献报道的最高产量还高出25%以上。“这一成果预计可为西月生物创收超百万元,目前相关专利已在申请中。”张虎透露。
高校科研常偏向理论,企业则需要快速落地。张虎认为,科技副总机制恰恰弥补了二者之间的断层。“政府搭台、企业发起、高校推动,三方合力才能让科研更贴近实际。”张虎说,“科技副总机制让我能名正言顺地深入一线,把论文写在车间里。”
目前,张虎正带领团队开发下一代智能光生物反应器,计划通过AI+LED技术实现微藻生产的精准调控,彻底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此外,团队还在探索微藻养殖与废水、废气处理的结合,拓宽环保应用新路径。
“科技副总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科研的真正价值是服务社会。”张虎表示,未来他将继续扮演好桥梁角色,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在余杭,像张虎这样的科技副总不断涌现,一座座实验室与生产线之间的桥梁已经架起,持续推动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政府牵引、学者出力、企业受益,合力打通产学研转化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