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媛媛 阮伟康 通讯员 张玮逸) 新学期伊始,全市中小学迎来一项重要教育变革——全学段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这场从“认识AI”到“使用AI”再到“思考AI”的转型,既让家长充满期待,也引发了对教学模式革新、专业师资供给、科技教育融合价值等问题的深度关注。
事实上,早在2019年,余杭就已率先启动“人工智能教育进校园”行动,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全普及,先后斩获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科技部“中小学人工智能素质教育实验区”和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区等荣誉。六年探索中,余杭不仅回应了家长关切,更打造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AI教育样本。
AI教育改写学生成长轨迹
在瓶窑第一中学的机器人实验室里,初一学生付裕正在信息科技老师张凯的带领下,专注调试3D建模软件,为下半年“超能小球”机器人创新挑战赛做准备。
“‘超能小球’是一项全新的机器人竞赛项目,需要参赛者设计制作能够自主完成多项任务的小型机器人。”付裕告诉记者,对他而言这是一项新的挑战。
今年暑假,付裕与同伴华鑫凭借出色的表现,在第二十六届全国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斩获智能机器人A类(初中组)“创新之星”——这是该组别浙江省唯一的全国冠军。
付裕的人工智能学习之路始于2020年。彼时正逢余杭在全区推广中小学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他就读的瓶窑第一小学为三、四年级学生开设了每周一次的搭建与编程课。2023年,区教育局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建区科创教育研究院,面向全区挑选人工智能优秀苗子,付裕成为第一批无人机竞赛学员。
付裕的母亲表示,起初她也担心课外训练会影响学业,但孩子的成绩不仅没下滑,还在首次参赛时拿下了省赛一等奖。此后,付裕接连拿下省市大奖、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一等奖。
在余杭,像付裕这样因AI改变成长轨迹的学生并非个例。近5年来,余杭学子在国家级科创赛事中斩获奖项338个,市级以上奖项1839个。第二十六届全国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5支队伍11名学生获最高“创新之星”奖。目前,全区70所项目学校及分校区全部落地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型课程,已覆盖893个班级,约4万名学生;设立38个AI主题社团班,共有897名学生。
比如,杜甫中学开设“子美科创课”,邀请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导师,聚焦AI技术应用开发等方面,开展项目式学习;余杭区育才小学将“少年科学院”多元AI课程体系引入日常教学,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有趣;育才海辰小学以“中国航协青少年航校”为基地,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竞速无人机、航模小飞手、少儿编程等课程;未来科技城海创小学自主研发了“海创AI课堂”,能全面收集并分析教学数据,为教师提供课堂行为反馈和策略建议,助力优化教学。
上好AI必修课 谁来教是关键
对学校而言,发展人工智能教育的首要挑战是培养专业师资。
瓶窑第一中学信息技术老师张凯,已经执教27年。几年前,他还是一名科创“小白”,直到今年夏天,他带领学生在第二十六届全国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拿下智能机器人A类(初中组)“创新之星”称号,走上3D建模的创新之路。
而这样的专业指导背后,是张凯从零开始的探索。最初,为了学习算法基础,他常常在办公室研究代码到深夜。此外,他主动搜集海外文献,从世界各地的教学案例和赛事经验中寻找灵感,啃算法、查文献。
在这片土壤中,年轻教师也在迅速成长。6年来,余杭组织教师培训超过200场,参与人数超过6000人次,走访高校及企业30余家。目前,全区已涌现出13位冠军教师、55位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80位省级优秀指导教师,多人在全国分享经验,师生共创的AI作品屡获省级展会瞩目。
打造大科学教育的“余杭样板”
当AI必修课从政策文本走向千万课堂,其不仅关乎技术普及,更在于学校能否培养出驾驭技术而非被技术驾驭的新一代。
目前,余杭已经系统化完成科学课程体系搭建,实现实验教学强化、评价机制改革等机制创新,构建了一支以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科学辅导员组成的校内科学教师队伍,依托高校搭建了科创教育平台,多维度、系统化的大科学教育新范式正在形成。
“全面铺开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能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批学生将更早具备AI素养,为跨学科创新和解决复杂问题提供坚实基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林菲教授说,余杭的探索为全市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能有效带动全市人工智能教育水平的提升,助力杭州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的人才高地。
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吴文星表示,未来,余杭计划通过成立一所大科学教育联合学院,设立一个科创教育研究所,研发一套大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引进一个大科学教育师训中心,建立一批大科学教育基地,组建一批大科学教育导师队伍,成立一批校企合作示范共同体等一系列动作,奋力打造大科学教育的“余杭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