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阳) 在余杭,一场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核心的发展浪潮正席卷而来。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践的代表企业,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十九年的发展历程,诠释了科技与产业如何相互赋能、共同成长。
科技创新不能“躺在纸上”
在诺尔康的研发实验室,记者见到了最新一代人工耳蜗产品“清听”。这款厚度仅10.8毫米的一体式言语处理器,解决了传统耳背式设备的诸多痛点,将原本的耳背、电池、线圈等全部集于一体,依靠磁铁实现一体机与耳后植入体紧紧吸附。
“科技创新不能只停留在论文和实验室里,必须走到生产线上,走到用户身边。”诺尔康研究院执行院长黄穗表示,企业近年来推出的多款产品,都是针对用户实际需求而研发的解决方案。
今年年中最新发布的CS-30A植入体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款国内首款完全兼容3.0T核磁共振检查的人工耳蜗,解决了患者长期以来无法佩戴人工耳蜗进入磁共振检查,因而需要反复手术进行植入体取出的困扰。
此外,针对中文语言环境特点,诺尔康研发了专门的汉语四声算法,有效提升汉语声调识别率。该算法使汉语单音节识别率提升13.7%,双音节识别率提高18.6%。
值得一提的是,诺尔康探索出的“产学研医”四位一体创新模式,让科技创新更加贴近市场需求。
企业与浙江大学共建“全省智能康复与神经电子转化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聚焦国家“脑计划”前沿课题,与多家医院开展临床合作,将医生的一线经验转化为研发资源。正在推进的听觉脑干植入体项目,就是与三甲医院共同攻关的成果,目前已完成30例临床试验。
“在医院,医生最了解患者的痛点,但缺乏工程人员来实现解决方案。我们把医生的想法、技术和能力纳入创新体系,产生了良好的化学反应。”黄穗说。
与此同时,诺尔康在不同市场采取了差异化策略。在国内,突出“国产替代”和“普惠医疗”,让产品价格更加亲民;在海外,则强调技术独特性和高性价比。
2024年,诺尔康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100台人工耳蜗采购协议,并在杭州主办国际耳外科手术培训班,以“产品+培训”的模式开拓国际市场。目前,诺尔康已帮助超2万名听障者重回有声世界,产品遍布俄罗斯、西班牙、巴基斯坦等20余国。
两新融合,融出发展新动能
2015年总部迁至余杭后,诺尔康进入快速发展期。“余杭向我们伸出橄榄枝,在生产要素、人才政策、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全方位保障。”目前,诺尔康研发人员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博士以上学历人员超过10%,硕士约占20%。这支跨学科研发团队成为企业持续创新的重要支撑。 当下,余杭正在大力推进类脑智能产业发展,打造“1+2+4”类脑智能全产业链条。诺尔康作为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与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浙大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协同发展,共同构建产业生态。
事实上,“两新融合”不是简单地把科技和产业放在一起,而是要打通从技术研发到产品开发再到市场应用的全链条,形成良性循环。作为神经电刺激领域的龙头企业,诺尔康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产业链的带动作用。
“我们有责任构建好整个产业链,”黄穗表示,“目前国内相关产业链上下游并不完整,我们正在积极探索相关产业链的协同,希望将所有核心技术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
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诺尔康不仅推动了自身发展,更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成长。“以前,我们只能从国外购买硅胶等原材料,国内没有这种技术,并非因为无法生产,而是下游厂商和订单量较少。随着相关产业和企业雨后春笋般发展,国内已有许多上游企业开始关注相关领域,并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这为我们提供了底气支持。”黄穗说。
这种产业链的协同效应,正是“两新融合”的生动体现——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而产业创新则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为企业创新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诺尔康的实践是余杭推进“两新融合”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和要素保障等一系列举措,余杭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了一批像诺尔康这样践行“两新融合”的企业。
在这片创新热土上,企业用实践诠释着一个深刻的发展逻辑:科技创新决定企业能走多高,产业创新决定能走多远,而二者的深度融合,则最终决定了企业能否走得好、走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