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铃声响起,余杭中学一楼临时教室的门被轻轻推开,40岁的语文老师侯小娟拄着拐杖,慢慢地挪到讲台旁。“抱歉啊,同学们,最近得麻烦大家下楼来上课。”她扶了扶鼻梁上的细框眼镜,声音依旧温柔有力。
两周前的一个下午,侯小娟抱着复习资料赶去五楼的高三教室,在楼梯转角处踩空,重重地摔在台阶上。
被医生告知“左腿骨折”时,侯小娟问的第一句话是:“那我班上学生的课怎么办?”
侯小娟带的是毕业班,高三课程紧,不能因为自己伤脚而断了教学节奏。周末在家躺了两天后,她实在放心不下,跟学校申请“拄拐上课”。
于是,原本在五楼的教室被挪到一楼。课上,侯小娟左手拄着拐杖支撑身体,她拿起粉笔,用没拄拐的右手在黑板上写板书。
这节课,孩子们上得特别认真。
(记者 王媛媛) 时间回溯到2007年。22岁的侯小娟从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带着对教书育人的憧憬,她来到余杭中学。
“那届学生多是1992年出生,现在他们都已经走上社会,在各个领域成为中流砥柱。”回想起初登讲台的那一刻,侯小娟依然能清晰地感触到那份交织的兴奋与忐忑。
任教18年,侯小娟办公桌上的教案换了一本又一本,她悉心耕耘课堂、专注教学科研,终于从初出茅庐、青涩懵懂的教学小白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名优教师。
侯小娟始终相信,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也是一场温暖人心的坚守。
A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带学生从“应试”走向“应世”
在侯小娟看来,语文是一门兼具浪漫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学科。教育的核心绝不仅仅是教孩子们课本上的知识,帮助他们拿到理想的应试分数,教育更深层次的目标在于“以文化人”。
“简而言之,就是要带领学生从‘应试’走向‘应世’。”侯小娟解释,“语文学习最终要沉淀为未来人生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比如,如何更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通过文字准确传递情感与思想,如何进行多维度、批判性的思考……其实,这些都是超越课堂的,而又是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必备技能。”
侯小娟的课堂是生动的。她希望打破学生对语文课的刻板印象,让课本上的文字和人物真正“活”起来。《雷雨》《茶馆》《玩偶之家》等经典篇目,在她的课堂上变成了课本剧,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通过研读文本、改编剧本、揣摩角色、上台表演,学生们将那些停留在纸上的扁平人物演绎成有血有肉、可感可知的立体形象。这个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
除了备受欢迎的课本剧,小说、诗歌、散文等文体的阅读教学也是同学们期待的环节。
侯小娟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学习《登快阁》后,她组织学生们仿写诗歌,有一位学生创作了一首“班味”十足、充满生活气息的长诗,足足写了一整页纸,迫不及待地找到她,兴奋地请她点评。
“当时,我能清楚地感受到他那种发自内心的创作喜悦和巨大成就感。保护学生的这种表达欲和创作热情,是语文老师非常重要的责任。”侯小娟回忆道。
B 亦师亦友的引路人 课后她是学生们的“娟姐”
课上,她是循循善诱的侯老师;课后,她便成了学生们口中的“娟姐”。
“我们私底下都偷偷喊你‘娟姐’‘小娟’,你走路很快,头发甩得很高,温柔又亲切”……在历年教师节收到的卡片上,学生用真挚的文字向她表白。
在学生眼中,侯小娟是可以分享快乐、倾诉烦恼的良师益友。无论是学习上的困惑,还是成长中遇到的挫折,他们都愿意找“娟姐”聊一聊。
“青春期的孩子内心敏感,情绪容易摇摆,这非常正常。”侯小娟说,“我的角色就是尽量去倾听、去理解、去解惑,陪伴他们度过青春时光。”
18年来,侯小娟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自己也从比学生年长几岁的姐姐,到了与学生父母相仿的年纪。这份人生阅历,让她越来越理解学生,也能用自己的方式去温暖和守护他们的成长。
采访最后,记者问侯小娟:“做老师最幸福的瞬间是什么时候?”
她眼中泛着光,答道:“其实很难界定是某一个具体时刻,更多的是平平淡淡的幸福。我能见证并参与那么多生命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
采访后翻看侯小娟的微信朋友圈,记者终于明白了她口中的“平淡幸福”——当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当考上大学的孩子结伴来看她,当已毕业多年的学生在各自领域小有成就……这些都是幸福的瞬间。教书匠的幸福就是看到花开,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人才。
今年,侯小娟入选2025年“浙派名师培养工程”。十八载春秋如白驹过隙,她说,此生最幸运的是能成为雕刻希望的教书匠,在余杭这片热土上躬耕梦想、种花栽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