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媛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名言出自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这种不求回报、不掺杂个人私利的奉献,正是余杭教育者的真实写照。

捧着的这颗心,是侯小娟老师18年如一日的坚守,是余杭支教老师跨越山海的奉献。不带半根草去,则是余杭教育人坚守的职业操守和精神品格。他们深知,教育不是施舍,而是点燃希望;不是索取,而是成全梦想。

千百年来,传道授业一直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其根本就是立德树人。德育需要榜样的力量,也需要日常的熏陶,教师捧着一颗心走上三尺讲台,才能深深影响一代代人。所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成了公众对人民教师的普遍期许。

侯小娟老师说:教育更深层次的目标在于“以文化人”,要带领学生从“应试”走向“应世”。她看中的不是“桃李满天下”的虚名,而是“看见每朵花开”的幸福。

今年,余杭选派32位老师前往新疆、四川、青海、淳安等地支教,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用“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执着,做躬耕教育的“燃灯者”,把教育公平的种子撒在乡村的泥土里。

在新疆阿克苏,来自余杭的支教老师创设了人工智能教学课堂,向孩子们展示余杭的科技硬核成果;在四川苍溪,支教老师将本土文化融入课堂,以地域特色串联起东西部美育理念,让课堂既有巴蜀的质朴,又添江南的诗意……扎根基层的泥土味,正是“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坚守。

教育不是重复的机械劳动,而是“常教常新”的创造性事业。良渚实验学校学生操控编程飞行器,熟练地穿越障碍;瓶窑中学学生自主开发智能体作品;海辰小学学生用乐高搭建京剧舞台,通过编程的方式让京剧《两将军》“活”起来……余杭教育用行动证明:好老师不只是“教书匠”,还是教育的“设计师”,当“双减”政策落地、人工智能冲击传统课堂,要用“敢为人先”的勇气为教育注入源头活水。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近年来,我区持续打造引才“强磁场”,创建资格筛选、视频遴选、线下比选的“引才甄选”机制,不断拓宽引才路径,推动建设教育人才高地。

为引进更多名优教师,余杭实施教育人才新政等5项惠师政策,惠及教师近千人次;通过合作办学柔性引进全省领军校长、教师。2024年,余杭面向全国招引名优教师54人,其中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7人。

向内赋能,才能构建教师成长“金字塔”。余杭对标省特级教师标准遴选54名领头雁组建“双领”名师班,打通教师从“新锐教师”“教坛新秀”至省市名师的成长道路。2024年,全区新增杭州市星级学科带头人等市级以上名优教师134人,评选区骨干教师、区名师126人。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致敬每一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的老师,也致敬余杭教育的未来。期待更多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共同推动余杭教育事业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教育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