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湖健康产业园外景

仁和里·杭实智造中心


本报讯 (记者 杨阳) 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背景下,工业用地如何“寸土生寸金”,成为城市产业升级必须面对的现实命题。

区委全会报告中提出,要持续深化“腾笼换鸟”,加快工业用地有机更新,打造“工业上楼”余杭样板,力争全年出让工业用地1000亩以上。这场以“向天空要空间、向集约要效益”的更新行动,不仅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更探索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在工业用地有机更新中,良渚新城逐步探索出三种模式,覆盖不同主体需求,实现精准施策——

政府主导的1.0模式注重示范引领。通运数智产业园作为余杭首个政企合作工业用地有机更新项目,将原来分属10家企业的土地整合开发,通过入股比例分配空间,增量部分用于引进优质产业。项目全部投用后,年度税收贡献预计可达5亿元,是原先的33倍。

企业自主的2.0模式激发市场活力。千年舟科技文化创意园在政府规划指导下,由企业自主更新建设现代化办公和生产空间,既满足自身需求,又为招引上下游企业释放产业空间。

资本参与的3.0模式则关注片区整体提升。勾庄未来产业社区引入实力央企,以“头部引领、片区规划、合作开发”模式,打造未来产业社区,解决了大面积工业用地更新难和产业集聚问题。

余杭的工业用地有机更新不仅实现了空间的重构,更带来了效益的倍增。

仁和里·杭实智造中心作为浙江余杭经济开发区工业用地有机更新的成果项目,将传统工业厂房“扁平化”布局转变成垂直化空间形态,地块亩均效益实现从原先的每亩低于5万元到100万元的跨越式增长;容积率也从原来的0.6提升至近3.0。

目前,良渚新城已启动9个工业用地有机更新项目,计划将容积率不足1.5的传统工业园区打造成容积率3左右的工业综合体,释放超500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

今年上半年,余杭新启动工业用地有机更新752亩,改扩建产业空间超103.2万平方米。

有机更新快速推进的背后,是体制机制的持续深化和创新。

针对工业用地审批流程长、环节多等痛点,余杭创新探索“拿地即开工”模式。通运产业园地块四项目在土地合同签订后,当天就完成“三证”办理,刷新余杭审批速度纪录。工业用地有机更新只是手段,招商引资促进发展才是目的。在“筑巢引凤”的大环境下,余杭还开辟出“因凤筑巢”的新路径——先招引、后建设。更新前,联合专业机构调研区域产业基础,明确主导产业方向;更新时,根据招商意向动态调整设计方案,确保厂房“建成即适用”。比如玉湖健康产业园,为生物医药企业设计了专业空间,首层7.9米、每平方米可承重1吨;二层及以上近5米层高、每平方米可承重500千克,配套废水、废气处理等系统,同时为智能制造企业预留了大型设备运输通道和智能化仓储区域。

政策支持方面,余杭迭代更新系列政策,先后修订区级有机更新实施意见、“腾笼换鸟”专项经费使用办法等,在有机更新模式、财政奖励政策、项目履约监管等方面进行优化明确。

余杭的工业用地有机更新,不只是简单的空间改造,更是产业生态和城市功能的重构。

玉湖健康产业园配套有人才公寓、共享食堂、健身中心等设施,打造工作、生活一体化的工业综合体。

华立181社区项目精心布局产研融合引擎区、先进制造聚集区及产业邻里中心区等功能板块,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放眼全区,余杭正聚焦启动工业用地有机更新1500亩、改扩建产业空间200万平方米的年度目标任务,在做地出让、存量盘活、配套提升等方面发挥资金撬动作用,大力发展“工业上楼”,加快推进重点工业区块联片开发,打造更多有机更新标志性成果。

从传统“工业锈带”到现代“数智园区”,余杭以工业用地有机更新为抓手,不仅解决了土地资源紧缺与低效闲置并存的难题,更探索出产业升级与城市转型相融合的发展新路。这片热土上正在发生的“空间革命”,正成为余杭建设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的坚实支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