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稿/杨阳 沈晓峰 唐娇)8月29日,北航杭州国际校园迎来开学日。清晨,杭州西站,一批批学子拖着行李、满怀期待地走出站台,迎接他们的不是传统公交,而是由余杭交投集团实施建设的、科技感十足的自动驾驶接驳车。
智慧路口的激光雷达和摄像头不断扫描路况,车载终端实时接收来自路侧信号灯的倒计时信息。无需担心堵车或等红绿灯,车辆根据“绿波车速引导”技术,能精准控制车速,以最优路线抵达目的地。
“第一次坐自动驾驶公交车返校,感觉特别酷!”一位北航杭州国际校园学子兴奋地说,“从出站到上车,全程智能引导,车辆自己‘看路’,还能实时避开拥堵,又快又稳。”
这不仅是大学新生新学期的新体验,更是余杭“车路云一体化”项目走进日常生活的生动一幕。这条连接杭州西站与北航杭州国际校园的自动驾驶接驳线,全长约23.5公里,是浙江省目前最长的自动驾驶公交线路。
今年2月,余杭全面启动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项目建设,标志着这座城市正式迈入“智驾时代”。而这条于开学日开通的新线路,正是该项目推进中的又一里程碑。
余杭是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示范区及政策先行区,自2023年9月在未来科技城开通杭州第一条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接驳示范线以来,已累计部署110多辆无人驾驶车辆,覆盖公交、物流、环卫等领域。
据余杭交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余杭“车路云一体化”项目在全域部署50个直连路口、64个智慧路口,通过安装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等设备,构建起先进的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对交通流的智能监控和管理。
同时,项目创新构建了“中心云(杭州市)-区域云(余杭区)-边缘云(路侧设施)”三级协同的云控平台,不仅能实现毫秒级响应,还能通过边缘计算节点处理多源传感器数据,大幅降低传输延迟,为高阶自动驾驶提供技术底座;此外,余杭全域330辆公交和200辆出租车已完成网联化改造,装配车载终端设备,通过车载终端实现车辆与路侧设备、云端平台之间的信息交互,车辆能实时接收路侧和平台的预警信息。
“我们通过高精度地图、5G通信网络与C-V2X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及时空同步融合算法,让车辆与道路、云端形成实时交互。”项目技术负责人解释道,这种协同模式在降低交通事故率的同时,也提升了通行效率。
“车路云一体化”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对车、路、云三者的深度融合。
传统交通系统中,车辆数据、路侧数据和云端数据往往分散存储,难以形成闭环。余杭通过建设城市级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了全量车型、车载终端和路侧设备的接入。“这相当于为城市交通装上‘大脑’,平台通过数字孪生引擎,将物理世界中的道路、车辆、信号灯等映射到虚拟空间,实现三维可视化监控。管理人员可通过驾驶舱直观掌握交通流变化,快速制定调控策略。”区级智能网联汽车安全监测平台负责人说。
在自动驾驶公交线路的部署中,边缘计算单元(MEC)发挥关键作用。路侧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高清摄像头采集的交通流数据经过时空同步融合算法的深度融合后,被送入本地进行处理,仅需毫秒级时间即可完成目标识别与决策。这种“本地计算+云端协同”的模式,既减少了数据传输负担,又满足了自动驾驶对实时性的严苛要求。
此外,余杭还开发了支持多种通信协议的车联网平台,实现车辆与车辆(V2V)、车辆与基础设施(V2I)、车辆与云端(V2N)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通过“5G+C-V2X技术”,解决数据传输的延迟问题,使车辆能实时接收和处理来自路侧及云端的信息,让自动驾驶车辆能更早感知突发状况,从而提前采取避让措施。
余杭的探索,不仅是一次技术实践,更推动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的构建。
在余杭区一停车场,51个支持自动泊车车位中,支持适配的车辆通过车载终端与停车场管理系统联动,实现一键泊车、一键驱车。停车场内还部署了2辆智能充电车,通过移动充电技术解决新能源车充电排队难题。
“这是‘车路云一体化’的另一个价值,通过协同优化资源,提升城市运行效率。”余杭交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智能充电车的应用有效解决停车场充电设施不足、利用率低、等待时间长等问题,为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解决方案。
“车路云一体化”不是单一企业的“独角戏”,而是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协奏曲”。技术与安全的双轮驱动,正释放显著的绿色低碳效益:自动驾驶公交、电动无人配送车及环卫车的规模化应用,直接减少传统燃油消耗;绿波车速引导优化交通流,有效降低路口怠速排放;便捷高效的公交服务吸引更多市民绿色出行……
目前,余杭“车路云一体化”项目1.0阶段已建成。下一步,项目将拓展更多应用场景。当“聪明的车”行驶在“智慧的路”上,由“强大的云”全局调度,“车路云”协同发展的路径将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