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记者曾因其他采访偶然踏入包彦禹位于良渚新城数字教育港的“麦子实验”展厅,场地陈列着许多数学工具。仅仅七天后再次造访,景象已截然不同——展厅近半空间被成堆的书籍占据,工作人员正马不停蹄地打包包彦禹写的书《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包彦禹解释:“抖音上突然爆火,冲到同类书籍销量第一,均价238元,每天卖出超500套,日均销售额10多万元。”互联网的飓风,猝不及防地将这套高价数学书推上了浪潮。包彦禹火了。
本报讯 (记者 杨阳) 包彦禹的成功并非突然。2018年,他辞去校长公职,孤注一掷地投身于一个当时几乎无人理解的领域:拍摄数学纪录片。
七年间,这位斜杠青年身兼编剧、导演、演员,足迹踏遍20余国,拍下60余部数学作品。在法国南部费马出生的小镇,他耐心寻访拍摄;在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故纸堆旁,他与研究员探讨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捕捉数学背后鲜活的风土人情;在良渚的稻田边,他为捕捉插秧行列中蕴含的朴素数理逻辑,苦等一位农妇首肯出镜。这些耗费千万、几乎零收入的孤勇远征,曾让周遭的人认定包彦禹“脑子出了问题”。
“数学不是解题术,它需要文化渗透。”包彦禹的理念源于他26年一线教学与管理的深刻体察。他带出过中考状元与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却痛感数学教育陷入碎片化解题的泥淖,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他渴望呈现数学的整体脉络与人文光芒。当首部数学纪录片在课堂放映,孩子们眼中迸发的光芒令他震撼:“那种光芒四射的感觉,是一等奖的课堂也看不到的——终生难忘。”
然而理想之路崎岖。2023年,包彦禹创立的杭州包老师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入驻良渚数字教育港,但当时,为机构服务的B端业务正在萎缩。生死关头,包彦禹决意转向C端市场,将多年拍摄积累的珍贵素材凝练成书。2024年9月下旬,他闭关整理书稿,开启了一段近乎“自虐”的旅程。连续8个月,常常写到天亮,一个月工作20多天,连大年初一都不停笔,“一天不写数学,就感觉生活中少了点什么。”他指着自己粗糙起茧的小臂笑道:“手臂上毛毛糙糙,还以为是皮肤病,原来是日复一日伏案工作磨出的老茧。”为了书中一张笛卡尔墓碑的清晰图片,团队远赴巴黎圣日尔曼德普来教堂实地拍摄;为给记者厘清一个概念,他会立刻从身后顶天立地的书墙中精准抽出《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圆锥曲线论》——那面书墙是他数学疆域的无声见证。
2025年4月10日深夜,凝结无数心血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终于交付出版社。书中内容超越碎片化教材,将知识还原为绵延的森林。采访现场,记者不自觉地变成学生,在包彦禹的演示下理解这套不一样的数学书。
“你看,不同角度切下去,诞生了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这就是阿波罗尼奥斯《圆锥曲线论》的直观核心。”包彦禹拿起一个圆锥体模型,娴熟地切割演示;他又用磁力建构片与记者互动:“三个三角形片就能围成一个立体空间,但六片围绕一个顶点却只能摊平——为什么?奥秘就在角度和必须小于360度。”抽象原理,在他手中化为可触可感的具象领悟。
书出版仅两月,回响已令人动容。一位对数学兴趣将熄的五年级女孩,得到书后日夜沉浸其中,重燃热情;另一位成绩优异的孩子则惊叹于数学与物理、艺术、哲学竟有如此深邃的联结。更富意味的是,2025年全国中考数学试卷涉及的文化知识点,竟都能在这套书中找到源头与脉络。“解题是‘术’,我们追溯的是‘道’,”包彦禹说,“梳理清楚勾股定理的前世今生,便能以不变应万变。”
如今,“麦子实验”展厅已通过中国数学会第二批科普教育基地答辩,是其中极罕见的非高校机构。包彦禹的愿景并未止步。他计划将数学电影与书籍延伸至高中学段,并为低龄孩子开发数学绘本。
采访尾声,在展厅出口处,一盒印着数学格言的文创水笔吸引了参访者的目光。随手拿起一支,上面写着:“一只下了358年金蛋的鹅——费马大定理”。包彦禹解释这句话的隐喻:证明费马猜想的过程虽艰难绵延了三百多年,却意外孵化了无数数学珍宝。
这何尝不是包彦禹创业路的写照?当别人叹息他卖房拍电影的“不理智”,他早已在孩子们骤然明亮的瞳孔里、在磁力片构筑的空间奥秘中、在圆锥切面展开的曲线世界里,认领了数学最恒久的金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