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正在使用“悟空AI”大模型
本报讯 (记者 徐赣鹰) “‘悟空’,帮我找一下,出舱活动负一天(前一天),有哪些工作需要做?”
随即,“悟空AI”秒级响应,给出了出舱准备任务执行清单。
这是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王杰和“悟空AI”的对话,也是我国空间站首次应用验证大模型。
北京时间8月15日22时47分,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活动。在出舱活动准备工作中,由之江实验室和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联合研发的“悟空AI”大模型发挥了辅助支撑作用,为航天员在轨工作提供了智能化、专业化支持。
一个月前,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给中国人建造的“太空家园”送上补给,除了新一代飞天舱外服、鲜桃等外,还有基于国内开源模型开发的“悟空AI”大模型。
截至目前,这个大模型在轨一个月来运行状态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反馈使用效果良好,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在轨智能化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据了解,“悟空AI”大模型结合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需求,采用预训练与指令微调技术,构建了专业领域大语言模型和以航天飞行知识规范为核心的RAG知识库。
“‘悟空AI’可以为航天员在轨复杂操作、故障处置等提供快速、有效的信息支持,助力航天员更高效开展工作,丰富在轨心理保障手段,提升天地协同的效率。”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邹鹏飞介绍,“悟空AI”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构建了天地协同的智能问答支持系统;二是开发了场景化的数据处理、调优技术以及定制化检索策略,确保响应快速、支持正确;三是具备高效的系统重构能力,后续可拓展增加任务规划、数据分析、智能预测等功能。
“人工智能与航天领域的融合,正成为推动人类探索宇宙的强大动力。”之江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AI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技术,正为航天事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变革。AI大模型强大之处在于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航天器的轨道、能源、通信等,以及任务的优先级、时间窗口等,快速制定出最优的任务规划和调度方案。
“悟空AI”的命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创新的智慧结晶,寓意用科技智慧赋能航天事业,助力航天员探索太空奥秘。作为《西游记》中智慧与勇气的化身,孙悟空形象与航天工作者勇于攻坚克难的精神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