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嘉宾采风团走进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本报讯 (记者 濮玉慧 良渚遗址管理区微融媒体中心 摇慧敏) 昨天是第6个“杭州良渚日”,在“良渚与世界——良渚古城·罗马古城”对话活动中,来自中国和意大利的110余位嘉宾以“文明的赓续与共生”为主题,围绕古城营建、遗产保护和价值再生等展开探讨,开启一场跨越万里的双城对话。

中国和意大利是两个拥有最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的国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古老的丝绸之路就让远隔万里的中国和古罗马联系在一起。

作为本次对话的主体之一,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代表了长江流域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作出的卓越贡献,是东亚和中国5000多年前史前稻作文明的伟大成就,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罗马古城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不仅承载着古罗马帝国的辉煌记忆,更是西方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丰富的历史遗迹体现了罗马古城领先的规划、精湛的技术、高超的工艺,代表了地中海地区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

上午,两国嘉宾分别就良渚古城和罗马古城的文明特征、考古与保护的经验等内容进行了案例分享。

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长徐天进讲述了博物馆这一文化遗产传播载体在当代如何发挥作用。他指出,良渚博物院应成为展现良渚文化伟大成就的殿堂,终生学习的学堂,共享文化遗产成果的“食堂”,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会客厅。

意大利罗马第五区市政议员、意大利考古学家奥尔加·迪·卡格诺分享了罗马首都第五市政区的遗产保护经验。她所介绍的马焦雷门、普雷内斯蒂诺塔楼、普雷内斯特广场等重要考古遗址,让与会嘉宾领略了这座城市古老与现代交汇、历史与创新交织的特性。

在下午的圆桌对话环节,与会嘉宾围绕“时空对话——良渚古城与罗马古城的营建智慧与遗产守护”“文化共生——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价值再生”两大话题进行探讨,双方对文明互鉴、文化交流的重要价值达成广泛共识,并期待在世界遗产领域开展交流合作。

良渚古城与罗马古城虽相隔近3000年的岁月,分散于丝绸之路的东西两端,却在水与城的共生关系上展现出惊人的相似。两座古城不约而同地在城市防御、功能分区、水资源管理、交通规划等方面达成默契,汇集无数人的智慧和力量发展壮大,成为各自地区文明的集大成者,对后世的政治、经济、制度、思想观念等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良渚先民在五千年前将王城选址在天目山余脉大雄山、大遮山等山体围合成的“C”字形盆地中,并在良渚古城外围构建了由11条水坝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通过高坝、低坝分级调控,兼具防洪、灌溉、运输功能。其“草裹泥”工艺因地制宜,被誉为“世界最早的水利工程”。大型水利系统,既体现出良渚先民因地制宜的智慧,更代表了当时王权对资源的集中调配能力。

罗马古城位于距地中海约22公里的内陆,横跨台伯河左岸的七座山丘,以高架水道桥,跨过山谷,将水源引入城内。完备的引水渠网构成的供水系统,不仅为居民提供饮用水,还成了城市里的喷泉景观,亦能提供逃生通道、军事需要。罗马城扩展所到之处也是引水渠的所到之处,这几乎成了罗马帝国向外扩张的标志。

“古城留给我们的,不是建筑模板,而是一种系统性的构筑思维方式。面对城市水患、空间割裂与生态退化等现实问题,我们正需要回到这些‘系统性思维’中汲取营建智慧。”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二级研究员詹长法说,“从良渚与罗马的对话中,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保护思维的多样性与深度。”

罗马第二大学副教授多纳托·阿布鲁泽塞关注到虚拟现实、三维及其他视觉和数字技术有助于避免过多人群与古迹的“直接”接触。“我们应避免以工业化的方式对待所有属于文化遗产的‘物品’,脆弱的文化资产不能容忍在该区域行走、接触甚至‘呼吸’的人数超出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范围。”

如何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提供更多中国经验?近年来,良渚一直在探索。文明的深度和厚度,使良渚与世界的“触点”不断增多,文化间的“接口”更加多元。

近年来,良渚古城持续开展“良渚与世界”对话活动,并将其作为“杭州良渚日”的主活动,成功构建起世界遗产对话的新平台、国际人文交流的新桥梁。

此次良渚与世界——“良渚古城·罗马古城”对话活动的与会嘉宾,还在7月5日走进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良渚博物院实地采风,通过“良渚VR大空间·神纹之约”与AR智慧导览眼镜等数字技术,沉浸式体验良渚文化,在“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聆听新时代的良渚故事。活动配套图片展《寻迹罗马:砖石上的文明史诗》已在良渚博物院樱花庭院展出,展览通过32张照片,展现29处罗马古城留存较完整的建筑和遗迹,讲述罗马古城背后的文明简史,展览将持续至7月31日。

2025年“杭州良渚日”暨良渚文化周系列活动将持续至7月13日,活动包括学术研究、对话交流、研学教育、展览展示、文旅推介、科技体验、公众互动等多项主题内容,进一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擦亮“五千年中国看良渚”金名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