炬华科技智能工厂


钱江制冷压缩机工厂


未来工厂内,机械臂高速运转,传送带平稳输出钻好孔、磨好角的压缩机机体。杭州钱江制冷压缩机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平均每3.5秒就有一台冰箱“心脏”诞生。工程师轻点屏幕,指令瞬间穿透数字孪生系统抵达物理产线——这座占地236亩的“全球压缩机智能制造超级工厂”,是余杭制造裂变的缩影。

21世纪,全球制造业正经历一场由数字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作为浙江省数字经济的“领头雁”,余杭不仅是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科技巨头的发源地,更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试验田”。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和技术革命的双重挑战,余杭如何以新质生产力撬动制造业的范式跃迁?故事要从一场工业变革讲起。

记者 应侃 李凌 杨阳 金于城

向天空要空间 

工业上楼的立体革命

当土地资源逼近红线,余杭的产业空间革命悄然转向垂直维度。

在仁和里·长三角数智经济产业园,总建设规模约21万平方米园区刺破天际。这块曾经亩均税收不足5万元的土地,即将承载起1200万元/亩的固定资产投资强度。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企业将在高层楼宇中完成生产、办公与设计,亩均税收有望跃升至60万元,是以前的12倍。”

同样的空间魔术,也在华立集团181社区上演。这座始建于2008年的老工业园,正经历容积率从0.67到2.8的涅槃重生。“我们采取的是‘工业上楼’的模式。前期,改扩建项目将新建4至10层生产厂房,新增建筑面积超11万平方米,可满足企业初期运营和后期扩张的硬件需求;后续,项目还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新建面积1.6万平方米的地下建筑,用于停车及设备用房。”华立创客社区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慧康指着设计图解释道,当550亩土地完成有机更新,这里将每年新增6000万元税收。

在良渚新城通运产业园,一场“试验”正在落地:通运产业园地块四项目(余政工出【2023】11号年封装150万件半导体激光器件项目)创新推出“工业上楼3.0”模式,通过垂直空间重组,将半导体激光器件的晶圆加工、封装测试等上下游环节垂直叠合,形成“楼上楼下即产业链”的立体生产生态。未来,项目将通过集聚上下游企业形成全链条产业集群,以“向上要空间”理念破解用地难题打造集约化开发样板。“我们以城市更新回应城市发展的时代命题,推动‘工业上楼’作为破解土地制约的‘一招妙棋’。”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这场空间革命的背后,是余杭对产业规律的深刻洞察——当制造单元被装入摩天楼宇,物理集聚催生的化学反应,正重塑产业生态基因。

静悄悄的革命

未来工厂的无人之境

走进杭州炬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来工厂,这里没有轰鸣的声响,也没有密集的工人,各式各样的机器人悄无声息地忙碌着。两条生产线仅需3名工人值守,“日产5万只智能电能表”的生产能力与“0.72秒造一只电能表”的惊人速度背后,是智能制造执行系统构筑的“智慧大脑”。公司副总经理包俊明坦言,这不仅是设备升级,更是管理模式的重构。

在杭州钱江制冷压缩机集团有限公司未来工厂,同样是静默的,多工位组合机床前,机械臂行云流水地取放零件。公司副总经理王文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机体生产40多道工序,人员从9人减至1.5人,效率反升40%。”这座核心部件100%自产的超级工厂,具备年产6000万台压缩机的生产能力,人均产值三年间从126万元跃至190万元,诠释着“技术赋能人力”的未来公式。

最纤细的力量往往最震撼。杭州益利素勒精线有限公司未来工厂里,0.03毫米的超精细漆包线从产线滑落——这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一半,却承载着航空航天级精度。当传统制造遭遇数字技术,生产力边界的突破不再依赖人海战术,而在算法与数据的幽微处爆发。

这些余杭企业不仅是技术的试验田,更是未来工厂生态的标杆。它们的共性在于:以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AI视觉检测等技术为核心,构建“端到端”的智能闭环,从“人控”迈向“自控”。

目前,余杭已培育益利素勒、炬华科技、钱江制冷3家省级未来工厂、16家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3家市智能工厂、10家市数字化车间,另有145家企业列入省市未来工厂培育库,形成“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梯度雁阵。这些无人车间将人从重复劳动中解放,投入更具创造性的领域——这正是新质生产力对“人”的重新定义。

从工具到生态

数字产业化的奋力一跃

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未来工厂推广中心落户余杭。这绝非偶然,这片数字经济占比68.5%的土地,天然具备数实融合的基因。但余杭的愿景不止于“产业数字化”,更在于将技术沉淀为可输出的“数字产业化”。

未来工厂推广中心的驾驶舱大屏上,实时跳动着全省智造脉搏:2747家解决方案供应商、1037项数字化产品在此集结。这个“产业路由器”已为3.2万家企业“把脉问诊”,集聚需求975条。当钱江制冷的数字孪生系统被抽象为可复制的工业经验,当炬华科技的“智慧大脑”集约成标准化模块,制造经验便转化为数字商品。

这种跃迁需要生态支撑。在余杭的规划中,“数字产业化”不仅是技术输出,更是新商业模式的创造。

低空经济正在突围,为策应未来科技城核心区“中国飞谷”低空经济产业园,余杭建立了南湖未来科学园产业拓展区、环北航区域产业联动区,通过无人机物流、智慧农业等场景,将数字技术转化为产业增量;AI大模型逐步实现产业化,“通义千问”已在制造领域落地,实现从“人工打版”到“算法生成”的跨越。

事实上,“产业数字化”是生存之战,“数字产业化”才是未来之役。目前,“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之间,仍横亘着巨大的鸿沟,前者是“让机器听得懂人话”,后者是“让数据自己讲故事”。余杭的破局点在于:通过“未来工厂”培育,将数字技术从生产环节的“赋能者”,转化为产业链的“价值创造者”。

这场探索揭示着数实融合的本质:不是用数字替代制造,而是以数字唤醒制造沉睡的潜能。当“工业上楼”重构空间逻辑,“无人车间”重写生产法则,“数字产业化”重塑价值维度,制造的本体正在经历一场静默而壮阔的重生。

有人曾预言:“21世纪的竞争是数据的竞争,谁掌握数据,谁就掌握未来。”

未来已至,唯破冰者能乘浪而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