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媛媛 于熙然 通讯员 张玮逸) 2025年被称为中国“智慧教育元年”,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未来教育”是什么样的?昨天,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推进会在杜甫小学开幕,来自全省的教育界专家学者、骨干教师等齐聚余杭,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教育”将如何重塑教育生态。
余杭作为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区,向全省教育专家分享了我区在“基于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学习”方面的实践探索。自2019年全面启动“人工智能教育进校园”行动以来,余杭先后获评全国科普示范区、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区等称号。目前,余杭已建成1个高标准的区级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和67所中小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学校覆盖率达95.7%。全区所有中小学均实现智慧教室、创客空间全覆盖,并配备机器人套装、3D打印机等前沿教学装备。
活动中展示了余杭区师生共创AI智能体。来自瓶窑中学的学生与老师们合作研发了6款AI智能体应用,比如可以识别文物的“文物AI打卡助手”、针对学科知识解答与学情分析的“AI知识漏洞修复特工队”......同学们将神奇的脑洞变为了一个个可感知、可操作的AI智能体。
会场还举行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展,百余件AI教育领域的新装备集体亮相。不少参展者体验情绪动态监测仪,只需看向屏幕50秒,设备便能捕捉生物数据,分析头部与颈部情感反射产生的肌肉振动频率与幅度。“AI体育教练”也是热门展位之一。该设备可以通过摄像头采集识别学生的跳绳个数,立定跳远轨迹以及跑步过程中的实时速率,目前这款产品已经覆盖了体育中考的所有项目,并应用到了300多所学校中。
大会还发布了首批浙江省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实践基地,成立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产学研联盟专委会等一系列平台,并举行高校人工智能教育交流活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交流活动,持续探索与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