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媛) 晨间,闲林和睦小学(贤和校区)三楼的教室内,25岁的特殊教育老师李景瑞半蹲在课桌前,指着画在礼仪卡上端坐着的小人,对11岁的男孩小宝(化名)轻声讲解:“小脚并拢,双手叠放,后背挺直,要像一棵挺拔的小树一样。”
这个名为“坐好”的动作,是当天“融爱余杭”普特融合夏令营的第一课。
小宝眼神飘忽,身体微微晃动。李景瑞耐心重复引导,十余分钟后,小宝稳定了姿势。李景瑞立刻将一颗金色星星贴纸贴在他手背上:“小宝坐得真标准,这就是课堂上的标准坐姿。”
特殊课堂
打开孤独症儿童认知之门
在这间20平方米的教室里,一个简单的坐姿训练已经持续了30分钟。15名孤独症儿童和9位特教老师组成了这个特殊的课堂。
课堂上,孩子一摇晃着身体喃喃自语,孩子二突然站起来在教室里跑动,孩子三则专注地摆弄一个牛奶瓶……每个孩子身旁都有特教老师,她们或用彩色图卡吸引孩子的视线,或轻抚孩子的后背引导其回归座位,或递上一个减压玩具分散其注意力……每个细微的干预动作,都凝聚着特教团队对孤独症儿童行为特征的精准把握。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课堂礼仪——怎么坐好、怎么举手、怎么保持安静。”随着李景瑞点击屏幕,卡通动画开始示范课堂礼仪。这种多模态教学方式,是打开孤独症儿童认知之门的钥匙。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音乐律动、游戏化任务,逐步建立对课堂规则的具象认知。
“我们通过幼小衔接夏令营,创设真实课堂场景,让特殊孩子提前进行适应性活动,帮助他们熟悉小学节奏、规则与社交模式,减少入学焦虑。”区残联四级调研员王艳红介绍,夏令营内容涵盖校园适应、注意力训练、口算、美术、拼音等多种课堂,既为特殊孩子铺就幼小衔接的阶梯,也是推进教育公平的融合实践。
“融爱余杭”
让特殊学生享受美好教育
2024年,区残联与区教育局联动,投入16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在全市率先实施“融爱余杭”融合教育项目,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协同”的创新模式,普特融合夏令营就是融合教育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项目通过组建“核心骨干+专业支持”的双轨驱动教育团队,为全区13所学校配备9名特教老师,采取“定点教学+巡回指导”教学形式,助力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实现“有质量的随班就读”。
李景瑞是良渚第一小学(荀山校区)的特教老师,她的工作是评估特殊孩子的程度差异,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安排跟班上课或资源教室单独教学。“我会观察每个孩子的日常表现,记录点滴进步,并与家长深入沟通,实现家校协同。”李景瑞说。
在余杭,像李景瑞这样的驻校特教老师分散在瓶窑一小、鸬鸟镇小学、中泰中心小学等学校,如同一盏盏小灯,照亮13所试点学校的融合教育工作。
在中泰小学的资源教室,感统秋千、情绪玩偶、社交故事图卡等用具排成一座微型的游乐园。特教老师姚丹钻介绍:“我们会在这里给孩子们上融合课程和个别课程。融合课程是让特殊孩子在与同学的游戏互动中提升认知理解能力,逐步融入社交场景。个别课程则针对特定孩子布置个性化任务,提升行为能力。”
成效在姚丹钻的工作日志里清晰可见:今天举手3次、情绪失控1次、注意力集中时长提升2分钟……这些记录被输入“融合教育数字化管理平台”小程序后,后台会自动生成个性化干预方案,家长可随时查阅。
2024年,余杭积极探索科技赋能融合教育,投入30万元创新研发“融合教育数字化管理平台”,运用AI技术为特殊儿童提供个人发展计划(一人一案)、教学建议、家校沟通建议等功能,构建了区、校、家三方联动的协同机制。通过实时数据监控和标准化评估,确保教育投入、教学效果和家校互动的闭环管理。
截至目前,“融爱余杭”融合教育项目累计服务特需学生126人,开展资源教室课程2000多课时,片区教育巡回指导以及“三片联动”片区活动30余次。同时,建立“康教融合”机制,将居家康复与学校教育衔接,累计为53名儿童减免康复费用50万元。
2025年5月30日,在余杭区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扶弱助残”入选为2025年余杭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是其中重要内容。“融合教育是一场温暖的生命相遇,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王艳红表示,接下来,区残联将保持与区教育局的密切联系沟通,稳步实施融合教育项目,配合区教育局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共同助力区内有需求的特殊学生享受就近就便的美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