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良渚遗址保护、农田保护、生态保护的“三保”区块,一个乡村该如何走出发展之路?

“还是要多听听村民怎么想。”今年53岁的何建国,从2013年起担任良渚街道新港村党委书记,“田里干活,大家都戴草帽。商量事情的时候,一顶草帽就是一票。”这就是“草帽议事”。

那时,创建美丽乡村是新港村的头等大事,一排废弃猪圈清理后,村里多出了40多平方米的空地。何建国和党员、村民代表的“草帽”,投票出这里要建健身广场。村民对体育场地的渴求,在当年就已初显。

(记者 陶晨 杨兰 濮玉慧 陈玮铭) 12年的时间过去了,体育到底给这片土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建场:

在红线内“绣”出运动空间

当“三保”红线如金箍般约束发展,体育凭何闯出突围之路呢?

“保护区只能做减法,不能做加法。”新港村党委书记何建国说。体育产业因其环境友好而被许多国家列为优先发展的绿色低碳产业。新港村村委经过几十次的大小会议讨论,最终决定引进体育产业。

2019年,村里因清退6家低散乱工厂,多出了40亩左右的建设用地。杭州雷霆体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项祖铭关注到了这块地方,“这里离杭州市区只有半小时车程,来往比较便利。在这建设足球场,还是很有发展潜力的。”又一轮的“草帽议事”后,这条路子就定了。

足球场的反响不错,村里又陆续引进其他项目。如今,在3.5平方公里的村域面积上,新港村已先后建成2片11人制标准足球场、2个标准篮球场、1处室外乒乓球场地、5处室外健身点、2000平方米波浪道场地和两片红土网球场、一栋文体中心等体育设施,“体育村”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在它的成功经验示范下,良渚街道的其他村庄也尝试着将“限制”转化为“特色”。

港南村依托水杉河道,打造了杉道秘舟,成为了社交媒体上的“网红”打卡点。

石桥村建起了棒垒球橄榄球运动中心、射箭运动中心,在今年油菜花盛开的时候开业,借着美丽经济打响了知名度。

8.8公里外,东塘河村新开业不久的网球匹克球运动中心人气很旺。晨练的杭州城北白领们挥拍时,不会想到脚下36.96亩场地,半年前还是渣土山。

“以前哪里敢开窗?一打开全是灰。”东塘河村村民屠华东感慨道,“现在场地建好了,面貌完全不一样了。”

沿着台阶往上走,斜坡上种满了小草,一点也找不出渣土的影子。道路两旁种满了小菊,开得热闹。

“良渚先民的莫角山宫殿区,是修建在人工垒出的高台上的。我们的运动场地,也是修建在渣土垒成的高地上。原来破解难题的答案,五千年前的良渚先民早已暗示。”东塘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主任王建锋说。

绕道走的渣土堆变身家门口的运动场,良渚街道的体育场地如雨后春笋,从城市的“金角银边”“冒”了出来。良渚街道49个村社现已实现体育设施100%覆盖,构建起“15分钟体育健身圈”,让辖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体育健身服务。

“今年,街道还计划新增36个基层体育场地。”良渚街道党工委委员沈一斌表示,在不远的将来,一个以新港村为核心,以港南村、东塘河村、石桥村为支撑,辐射全域的“一核引领、三极联动、多片协同”体育发展格局,将为居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体育体验。

活场:

请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光建好了体育场地可不够,体育产业的发展,还需要稳定的客流和人气。  

“当时听说新港村这边有建设波浪道的意向,我马上就找上门了。”杭州骏启体育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雷周骏说。

在雷周骏看来,新港村的眼光非常超前,“那个时候实际上国内还没有波浪道这个项目,但小区里经常能看到小朋友在玩平衡车,所以我们这个项目还是很有市场的。当时政府负责硬件,对我们支持力度非常大,我们就可以放心去做运营。”

2020年,新港村的HIBP波浪道建好了,往日杂草丛生、环境脏乱的地块,如今成了家门口的“游乐场”。每逢暑假和周末,总能看见孩子们骑着山地自行车、小轮车在这里追逐飞跃。最多的一次,光是一个晚上就有50组家庭到场。

不光是波浪道,良渚街道的各个体育场地都有专业的第三方团队负责运营,他们凭借多年的从业经验,从场地的营建就开始参与,也引流了不少老会员进来热闹了新场地。

这个暑假,百余名学员正在良渚射箭运动中心训练。“这52天,他们都在这里过了。”郑怡钗告诉记者,这些学员并非体校学生,平时都以文化课为主,寒暑假才是训练的黄金期。

郑怡钗,浙江省射箭队自组建以来首个奥运会项目世界冠军,是良渚射箭运动中心的负责人之一,也是孩子们的教练。

这群孩子里大多十一二岁,最小的才九岁,别看他们年纪小,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可都是国家级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

“这里的土地很平整,场地也比较开阔,还是非常适合我们训练的。”郑怡钗说,“我们学员的家长代表,也都对这里非常满意,一方面交通便利,基本上过来就半个小时车程。另一方面,在市区里想找这么大的一块场地几乎不太可能,而且村里不像市区那么浮躁,孩子们在这里更能静下心来训练。”

由于配套设施还在建设中,52天的时间里,孩子们每天白天在石桥村训练,晚上回新港村住宿。

住和训练在两个村,方便吗?“本来两个村走动确实不方便,需要兜个大圈子,走走都有二三公里路。现在共富小径修好了就方便了,900多米路,两边都是稻田,走起来也舒心。”郑怡钗说。

除了运营方自带的流量,良渚街道还积极承办体育赛事,请各地选手来良渚挥洒汗水。郑怡钗口中的共富小径,正是今年街道承办国内触式橄榄球“天花板”赛事——2025年全国触式橄榄球冠军赛的关键配套。该赛事的比赛场地是良渚棒垒球橄榄球运动中心和新港村足球场。赛事期间,运动员正是通过新启用的共富小径转场。

“光有体育场地是远远不够的,道路、住宿等等配套都要跟得上,目前街道也正在谋划,如何进一步将各式资源串珠成链,更好地以赛事聚人气、以人气促共富。”沈一斌说。

入场:

从卖塌饼当厨娘到打棒球

通过引入专业运营公司与承办高水平赛事双轨并行,良渚街道破解了非赛时场地闲置难题。更为关键的是,赛事为村民开辟了多元增收路径:今年1-6月,良渚街道依靠“体育+”产业带动国内外游客436万人次,同比去年406万人,同比增长7.3%,产生直接营收1.32亿元,同比去年1.21亿元增长8.3%。

以2025年全国触式橄榄球冠军赛为例,这场目前国内触式橄榄球最高级别赛事吸引来自11省17市的65支战队、近900名运动员跨越南北3000公里,以153场巅峰对决上演南北橄榄球文化的历史性交汇。

赛事期间,周边住宿、餐饮、旅游业消费全面升温。赛前,街道辖区内酒店民宿搜索量暴增300%,中国院子、新港研学基地、享·淇遇、斯图雅特等赛场周边酒店、民宿成为运动员们的住宿首选。15家厨娘工坊和新港餐厅日均接待量同比增长350%,产生营收超32.9万元,推出的橄榄球赛事主题餐深受全国各地运动员欢迎,良渚塌饼、七味咸茶等本土特色美食成网红单品。据不完全统计,3天吃住行游购娱总体消费高达149.04万元。

赛事之外,良渚街道正谋划更宏大的“体育+”版图。“体育建设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升级。”沈一斌表示,未来将深化“体育+文化体验”“体育+乡村研学”等业态融合,推动城乡资源共享、产业协同发展。

球场边飞扬的草籽沾着汗水,也沾着希望——体育场地让村民的账本添了新数,夜话多了笑声,生活有了新奔头。

一场场由专业运动员带来的精彩表现,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但这些小众的运动项目,还需要教练引进门。

2023年夏,良渚街道首次承办触式橄榄球全国比赛,2024年就在乡村运动会中新增了泥地橄榄球的项目,村民们在熟悉的泥地中比赛,玩得开心又过瘾。“好玩”“有趣”“第一次见”“累”“明年继续来”“回到了小时候玩泥巴的状态”“可以有亲子赛”,打完后的村民纷纷给出了反馈和建议。

“以前晚上回家,总觉得村里也没什么玩的,现在晚上忙着训练呢!”石桥村村民李艳告诉记者,最近他们正忙着为首届“村棒”联赛做准备。

今年3月底,良渚棒垒球橄榄球运动中心开放。4月份,良渚街道就推出“村棒”联赛计划,街道下辖15个村社相继组建草根棒球队;6月起,队员们从零开始投入系统训练筹备9月份的首届“村棒”联赛,这些零基础的村民球员已掌握基本战术。“自己上场了才知道,原来棒垒球是这样打的,非常考验团队协作能力,不是单看个人力量的,整场打下来很累但很有趣!”李艳在训练间隙告诉记者。

良渚的夏晚,习习凉风中,有箭矢破空的闷响,足球射门的呐喊,还有少年在波浪道上飞跃的雀跃嬉笑。在良渚,体育不再是悬浮于乡土之上的“流量过客”,而是从五千年农耕文明根系中生长出的新枝蔓。它们缠绕着古老的田埂,守护着“三保”的红线,也迸发出更蓬勃的心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