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良渚博物院,游客戴上AR眼镜能看见文物跃动于眼前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
5000多年的良渚文化,2000多年的运河文化,1000多年的径山文化……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沿河而行,溯源而上,在余杭大地上,文化是贯穿始终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作为“八八战略”重要内容。20年前,专门围绕“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召开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战略部署。
近年来,余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植根中华文化沃土,以厚重的历史底蕴促进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一流历史文化名城的新中心,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使命中努力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记者 俞杰 濮玉慧
1 底气:古老文明照鉴未来发展
“这个VR非常神奇,我感受到了历史穿越的瞬间,我会向意大利朋友们推荐良渚的美景和独特的文化魅力。”罗马餐饮与旅游协会主席朱塞佩·布鲁诺说。在刚刚结束的第6个“杭州良渚日”系列活动中,来自意大利的嘉宾、学者体验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新开放的VR大空间,对5000年前中国人的生活、劳作场景有了更深的认识,“五千年中国看良渚”也有了新看头。
良渚,之于中国,是文明的源头;之于世界,是人类的珍宝。
在牢牢把握良渚古城遗址特殊性的基础上,良渚价值研究已形成“三位一体”共研共享的立体格局:政府以系统性保护工程筑牢研究根基,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助力考古发掘与学术研究,社会组织与志愿者以文化传播、公众教育等方式激活社会参与,构建起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良渚价值阐释利用全链条。
为进一步挖掘提炼良渚文化的美学价值和艺术内核,余杭于2022年启动并实施了“良渚MEI”生活美学工程,已形成良渚色彩、良渚纹样、良渚气味等系列化创新应用成果,为公众提供视觉之形、听觉之韵、触觉之感、嗅觉之绪、味觉之欲等五感体验式文化产品,创新性打通了研育产销一体贯通模式,探索出文化赋能产业新路径。
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也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以它命名的“良渚论坛”,从首届的“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到第二届的“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与人、国与国的相近相亲架起了一座互鉴交流的桥梁。
以论坛为纽带,以“杭州良渚日”“国际古迹遗址日”“国际博物馆日”等重要纪念日以及文博专业领域交流活动为契机,余杭也喜迎天下客,城市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良渚文明“金名片”不断被擦亮,文化能级不断跃升,新的发展机遇不断涌现。
为了推动良渚文化深度赋能区域发展,2022年12月,“良渚文化大走廊”构想首次提出。仅经过两年,这条以良渚为名、因文化而兴的大走廊从描绘的蓝图变成了群众可观可感的众多实体。
“良渚5000+”艺创园、径山茶文化公园样板段“梦山径”等文化配套设施相继开放;良渚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程为良渚遗址保护区内的良渚街道8村和瓶窑镇6村在保护区外建立村级发展“飞地”,有效提升村集体收入;百丈溪口村的乡村博物馆集群吸引一拨又一拨的游客前来打卡;依托“径山茶宴”非遗品牌,径山茶品牌价值提升至40.13亿元……
在这条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良渚文化大走廊上,一幕幕良渚文化传承图景正在生动展现,一个个美丽乡村走向全面振兴。
文明浸润传承其美,岁月磨砺璀璨其光。五千年的文明之光,正照亮未来。
2 锐气:科技赋能擘画文化智造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文化产业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翼。
如何实现文化和经济的交融共兴?面对这一重大理论命题,作为浙江经济第一区,余杭始终坚持“文化+科技”发展战略,让实验室里诞生的前沿科技,与文化产业紧密结合,以数字文化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数字内容、影视传媒、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重点行业。
比如,用好数智技术“加速器”。余杭企业“索以文化”将AIGC技术应用到动画制作中,总体制作周期缩短了60%,制作成本下降至行业平均水平的50%至60%;杭州水母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全国首个AI漫画工具“触手AI”,创造了“一键生成”的便捷体验……
余杭不仅凝聚着一大批烧脑的“新科技”和文化创意,也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新消费业态”等应用场景。
再如,打好产业升级“组合拳”。发布“文化+”产业政策20条,成功落地中国(良渚)数字文化社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家(杭州)短视频基地创作运营中心等文创平台;仅微短剧产业,吸引剧点短剧、西西微剧场等头部企业项目落地,产业集聚效应越发凸显,仅良渚芯云影视基地就签约微短剧超2000部。
在全省首个2亿元区级文艺发展基金的加持下,2024年余杭在文艺战线上丰收不断——14个项目获浙江省文艺基金扶持,11个项目获杭州市文艺精品扶持,总量分别蝉联全省、全市第一;广播剧《遇见良渚》和余杭企业出品影片《热烈》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2024年,全区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收6099.8亿元、增长9.7%,占全市比重56.3%;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1918.2亿元、增长9.5%,占全市比重55.6%,连续13年位居全市第一。
无论是规上文化企业营收,还是文化产业增加值,余杭占全市比重均超过55%,以一区之力贡献了全市的“半壁江山”。
优渥的文化,配上优厚的环境、优秀的技术、优良的政策、优质的服务,共同绘就了一幅文化产业繁荣兴盛的美好图景,余杭的“文化制造”正不断向“文化智造”转型,这座城的文化产业发展质效,也正向着高层次、全链条、数字化迈进。
3 人气:文旅共振绘就诗意栖居
在余杭,人心崇文,文润人心,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了市民品格,涵育着独特的城市气质。
主打古老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融合的良渚5000+艺创园,2.4万平方米的园内汇集了多元艺术形式和潮流生活方式,成了游客打卡、周围群众休闲的好去处。
位于杭州大城北核心区域的玉湖,不仅被打造成一个融入城市的湖区,也是一个充满文化与商业活力的生活栖息地,被称为“没有天花板和围墙的艺术馆”。
正在建设的“世界级城市中轴线”上,布局有音乐厅、大剧院、图书馆等重大文化地标,将进一步促进余杭群艺活动和文化展陈的广泛开展,让余杭这座城市尽显蓬勃向上的年轻态。
持续上新的文化空间,不仅为群文系统工作者提供了更多新阵地,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多元的文化产品、更丰富的文化服务。
2024年,余杭区新增26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开展“美丽洲”“相约”等惠民演出520场,惠及群众42万人次;新增5家“全民艺术普及培训基地”,拓宽“文艺进企业”服务半径;设立“余悦时光·夜课堂”培训品牌,提供竹笛、小提琴、爵士舞等256个班次课程,参与群众达7000余人次。
在余杭,文化在赋能文旅演艺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余杭以乡村微度假为突破口,将散落的文化地标串珠成链,推出“良渚寻玉记”“径山问茶行”等主题线路,整合区内特色资源,形成“田园+文化+科技”多元体验。
五一假期,余杭充分利用青山村文化礼堂、共富工坊等空间,推出“草莓宇宙·长三角生活派对”吸引2万人次参与,带动品质民宿满房率创三年新高。
“青山村这几年的文化活动非常丰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很多游客到青山村来游玩,感受青山村的文化氛围,也让当地村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流量红利。现在村里的活动,新老村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很高。文化活动让新村民都紧紧地凝聚在一起,让基层治理工作的推进也越发顺畅。”黄湖镇青山村党委书记林红说。
持续上新的“文化+旅游”融合活动激活全域文旅资源,让“周末到余杭”成为长三角短途游的热门选择。最新一期长三角生活派对以“鸬鸟蜜梨季”为核心主题,活动首日便吸引超千人参与线下活动,鸬鸟镇主要酒店民宿房间基本售罄,餐饮预订一座难求。
以良渚文化为内核,以产业联动为动力,以民生福祉为支点,余杭正不断迭代出新生的、丰富的、高层次的文化供给,彰显着以文兴业、以文化城的余杭气质,为城市铸魂、为改革蓄势、为发展赋能提供了新的余杭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