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坚)夏日高温,一栋20层高的写字楼外墙,一架拖着细长水管的四旋翼无人机悬停在距地面60米的玻璃幕墙前。高压水雾精准喷射,水流沿着玻璃蜿蜒滑落,折射出细碎的光。地面控制屏前,温博桐紧盯实时画面——这位1998年出生的年轻创业者,正探索以智能科技缓解行业痛点,让高空清洁更安全、高效和环保。
无人机“空降”清洁战场
“高空清洗最大的痛点是什么?安全!一旦发生事故,对个人、企业和社会都是巨大的伤痛。”温博桐说。
基于家族十余年的高空作业设备租赁经历,温博桐渐渐萌生了一个念头:用无人机替“蜘蛛人”来擦玻璃。
去年9月,杭州星智创享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将目标锁定在高空清洁无人化替代产品和服务。最初,温博桐想买现成的无人机,但寻寻觅觅,市场上却没有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产品,“水管绑无人机”的简单组合,无法真正做到玻璃幕墙“一喷如洗”。
那就自己动手做。不到一年时间,这支年轻的团队就研发了模块化无人机挂载清洁系统及飞行平台融合技术,先后推出IS系列清洗无人机、“荧光”Lumos-X1飞行平台、“泽”Zenith-W1高空清洁系留挂载系统等产品,推出一整套高空清洗解决方案。
日洗8000平方米的
“清洁利器”
在南湖未来科学园略显紧凑的办公室内,几架高空清洗无人机静静陈列。它们并非寻常的飞行器——细长的水管将连接地面水源,机腹搭载一根精密喷杆,那是它们执行清洁任务的“利器”。正是通过这些特制的“水刃”,高压水流得以精准喷射,化身击溃高空尘垢的无形战士。
温博桐介绍,传统“蜘蛛人”日均清洁300-600平方米,极限不过1000平方米;而星智创享的IS系列无人机,单机日作业量达5000-8000平方米。清洗一栋1万平方米幕墙的20层高楼,三四个成员的人工班组需5-7天,而无人机仅需2天。
从清洗成本来看,无人机方案更处于碾压状态。当清洁公司把人工费压至每平方米1.2-1.3元时,无人机方案成本仅为0.3-0.6元。“安全是底线,但商业可持续才是行业发展的驱动力。”温博桐说。
碰到两块难啃的“硬骨头”
惊人的日洗8000平方米,固然是无人机刺向传统作业的一柄利剑。但这柄剑的锋芒能否持久,却系于一个更基础的问题:它能否真正“洗净”?
创业刚满十月,团队已撞上两座技术“冰山”:水渍残留和静电灰。温博桐向记者介绍,无人机清洗玻璃幕墙时,水中携带的矿物质干燥后,会在幕墙上形成白色的钙化层。传统人工靠擦拭消除,但非接触式的无人机清洗难以处理。
当前市面上的工业清洁剂,很多都含有某些腐蚀成分。团队在测试时,甚至发现清洁剂与玻璃硅质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的四氟化硅絮状物。
另外一个难题是铝板幕墙上的静电灰。“分子级吸附形成的静电灰,靠高压水流根本冲不掉。”温博桐解释,静电灰是在静电作用下吸附在物体表面的灰尘和微粒,人工尚可用刷子清除,无人机却束手无策。
目前,星智创享团队正与一些化工企业合作研发环保清洗剂,并探索新型清洁挂载模块,以期解决这两大行业难题。
从孤军奋战到生态赋能
今年4月,星智创享迁入南湖未来科学园,这片充满活力的创新土壤迅速为这家年轻公司注入了新动能。
在服务品质上,园区从“管理者”到“伙伴”的角色转变让温博桐感触最深。“园区管家会主动追着我们报政策、催材料,生怕我们错过机会。”更让他感动的是“被重视感”——园区经常组织交流活动,让初创团队不再孤军奋战,真正融入创新氛围。产业链协同效应也开始显现:园区内集聚的智能硬件企业和科研资源,为星智创享破解静电灰等技术难题提供了潜在的协作网络。
这种从基础服务到创新生态的全方位支撑,让温博桐和年轻的团队得以更专注地投入研发,朝着“十年内彻底替代高空人工作业”的愿景加速奔跑。
让每一次高空作业
都告别风险
星智创享的“十年”宏图,每一步都刻着务实的印记:尽快突破静电灰与水渍的技术堡垒,3年内将立面清洗机器人推向市场,10年内构建覆盖全场景的高空智慧清洁生态,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空智慧清洁解决方案提供商,让机器与算法彻底代替血肉之躯去攀爬云端、涤荡尘埃,让每一次高空作业都告别风险,让每一寸城市天际都绽放洁净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