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伟康

昨日,在一场聚焦城市机会场景的新闻通气会上,一种崭新理念正在重塑政企合作的底层逻辑:余杭重磅推出20项政府“需求清单”与20项企业“能力清单”,通过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良好生态,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从“孤岛”到“汪洋”的关键一跃。

对广大企业而言,这份清单首先是一张精准的“需求地图”。政府将原本分散在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升级等领域的真实需求,系统梳理为20项具体场景,如同为企业点亮了20盏“指引明灯”。这种需求侧的清晰画像,极大降低了企业市场拓展的“试错成本”——企业不再需要花大力气做市场调研,而是可以立足余杭发展实际,聚焦“明确信号”,将研发资源精准投向最具应用前景的领域。

更关键的是,政府开放的场景为企业提供了珍贵的“首批试用者”。在传统模式中,即使是成熟的新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往往面临“死亡之谷”,而余杭的场景开放机制让企业得以在真实环境中验证技术可靠性。例如,过去迅蚁科技的医疗物资无人机配送方案,正是通过政府开放的低空物流场景,完成了从技术验证到商业落地的跨越。这种“场景育种”模式,让企业技术不再停留在演示阶段,而是在真实应用中完成从1到N的质变。

对政府而言,传统产业政策多依赖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普惠性手段,而余杭探索的“双清单”模式正推动政策工具实现革命性升级,将政府资源精准锚定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战略领域,标志着政策供给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根本转变。

在产业培育维度,“需求发布—方案征集—试点验证—推广复制”的闭环设计,不仅能高效集聚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更通过场景验证形成示范效应,有助于实现“以场景聚企业、以企业引生态”的良性循环,为涵养“创新有土壤、成长有养分、发展有空间”的态势提供了关键支点,对加快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产业生态起着重要作用。

当然,从长远发展来看,特别是面对技术快速迭代与城市发展需求的动态变化,“20+20”的清单数量仍难覆盖城市治理的千头万绪、难以支撑战略性产业的生态构建。但眼下这份清单最珍贵的价值,在于验证了场景开放模式的可行性。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清单破土而出,更多机会场景在余杭落地,更多创新技术实现产业化,为打造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竞相迸发的“机遇之城”提供有力支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