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关于加强AI教育,全面提升师生AI素养的建议
届次: 十二届五次
领衔人: 李朝,夏晓菲
承办单位: 区教育局
协办单位: 区经信局、区发改局、区委组织部、团区委
处理情况: 尊敬的李朝、夏晓菲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加强AI教育,全面提升师生AI素养的建议》已收悉,首先感谢您对全区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收到提案后,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您的建议对于指导我区人工智能教育工作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现答复如下: 2020年起,余杭区全面启动人工智能教育进校园项目,在区内70所中小学及校区开设人工智能普及课程,建设区级人工智能教育基地。2023年,余杭区在围绕“人工智能”单点突破的“科创教育1.0”模式基础上,联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共建“余杭区科创教育研究院”(下称研究院),借助高校力量整合全区科创教育资源,建立“科创教育2.0”模式。5年来,在余杭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各中小学校和人工智能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余杭区先后获评全国科普示范区、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区,成功立项科技部“中小学人工智能素质教育实验区”,瓶窑中学获评教育部首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形成了区域特色人工智能教育新格局、新势能、新生态。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助力信息科技教师专业发展。由余杭区小学信息科技教研员牵头,定期举办区内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教学研讨会和优质课评选活动,进行Pepper机器人教学研讨、人工智能教育新增器材等培训活动,推动人工智能教学的规范化发展。为广大教师提供交流教学经验、展示教学成果的平台。 二是打造人工智能专家导师团队。协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各专业学院专家教授,遴选余杭区内优秀科创教师组建人工智能导师团队,定期开展导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引进区内外科创教育名师资源,自主培养新一代科创教师,组成专职科创教师队伍。 三是开展教师专项培训。通过“以赛促教”模式,将赛事培训融入教师培训中,提升教师赛事指导能力。2025年1月7日余杭区瓶窑第二小学举办中小学信息科技、人工智能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实体机器人A类比赛的交流活动,全区中小学共25位信息科技、人工智能教师参加本次比赛。 (二)合作共建 一是产学研合作。与德清航空、吉利汽车、科大讯飞、阿里巴巴、之江实验室等企业及科研机构合作,引入前沿技术,推动课程与产业需求对接,面向全区3-8年纪再度中小学生开展研学实践活动,由“余杭科创教育”进行系统报名,并摇号产生中签名单。 二是高校专家协同。在余杭区教育局、区科技局、区人才办的大力支持下,基地为余杭区中小学生组织了多场“明星见面会”,邀请院士、高校教师、科普工作者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 (三)特色课程体系 一是完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结合人工智能教育的跨学科性、情境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针对不同学段构建了普及体验、拓展提升、专业提升、赛事备战四个层次的人工智能课程,包含科创中心访学营、AI主题体验课、科创能力提升营、人工智能竞赛训练营、AI主题冬夏令营和科创主题研学营六种形式,并与各学校课后拓展型活动、科创社团课配合,为全区学生提供多维度、立体化的课程及实践项目体系。 二是创新人工智能教学模式。余杭区教育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与全区中小学三位一体联动,形成“1+1+X”科创教育机制,通过挖掘高校科研项目的教育价值尝试向中小学阶段的下沉转化和余杭区本地教师团队的探索,构建“兴趣培养->素养提升->学科引导->专业深造”的小学到大学的分阶段贯通式课程体系;活动赛事方面,依托科创教育数字化系统的建设,统筹课程、活动赛事、评价三要素,构建“班级->校级->区级->市级以上”的四级贯通式科创人才培养和选拔体系。 三是全区铺设人工智能课程。余杭区将人工智能课程纳入中小学必修课表,确保每周1课时覆盖全区所有学校,并建立学科考核体系,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人工智能课程作为“X课程”在全区范围内广泛推广,确保全区70所中小学在课后服务及社团活动中100%开设了多样化的人工智能课程。 (四)实践活动赛事 一是区级人工智能竞赛规模。每年举办余杭区信息素养提升、奋进杯学生数字素养提升等实践活动比赛,覆盖全区90%以上学校,包括机器人编程、智能创作、算法挑战等10余个赛道,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参与度最高的区级人工智能赛事之一。 2025年余杭区奋进杯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机器人)比赛活动参赛队伍共146支,参赛选手多达300余名。 2024年余杭区奋进杯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创客竞赛)全区139支代表队的27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创意智造、任务挑战(超能小球)、优创未来及智能博物四大赛项。 2024年余杭区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大赛交流比赛全区共179支队伍近300名学生参加了数字丝路挑战赛、“探索未来”机器人挑战赛、ENJOY AI火星探险家挑战赛、ICode未来编程赛、SuperAI 工程创新赛-双碳先锋和无人机综合应用接力挑战赛。 2024年余杭区奋进杯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机器人比赛)141支代表队的30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乐高专项)以及智能博物赛项。 二是核心竞赛成果突出。余杭学子在各类赛事中大放异彩,极大的扩张了余杭人工智能教育的品牌影响力,同时也进一步活跃了余杭人工智能教育的整体氛围。近三年余杭学子在信息素养比赛中获国家级奖项5项(其中一等奖5项),省级奖项58项(其中一等奖34项),市级奖项175项(其中一等奖44项)。 三是人工智能教学考核。于2023年开始,余杭区在每年秋季学期末举行“余杭区科创教育人工智能考核”,对区内的中小学在本年实施人工智能常态化普及教育教学情况进行摸底考察,考核结果将纳入余杭区学校年终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2024年按学段分层抽样51所中小学的153名学生参与考核,通过笔试、实操、答辩三维度评估教学成效,推动区域人工智能教育均衡发展。 (五)保障与完善制度 一是人工智能教学硬件保障。全区中小学配备Pepper机器人、悟空机器人、创客套件等人工智能器材,覆盖编程、机器人、物联网等场景。2022年投入3000余万元支持各学校基本配置竞赛相关器材,只需要补充部分器材即可参加各项赛事,2023年再投入600万元以支持余杭区的各项教学和竞赛。 二是校本化人工智能教学保障。杭州市余杭区按照“统筹规划、全员推进、点面结合、优质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入挖掘统筹区域内的科创教育资源,积极探索科创教育区域实践,奋力打造科创教育特色学校,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余杭模式”。 海辰小学:以“智慧课堂教学出成效,人工智能教育为亮点”为特色,建设“智慧上下学接送系统”“橙果校本数智化作业改革系统”“AI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等一批教育应用系统,基于橙果校本数智化作业改革系统,进行数智赋能下的小学低段数学作业分层设计。 仓前小学:学校拥有3间人工智能实验室、4间信息技术教室、1间智慧教室、1间创客实验室、1间机器人教室和1间VR实验室,包括机器人套装、创客套件、平板电脑等,同时引入树莓派、Microbit板、Arduino开源主板、3D打印等器材用于社团教学及竞赛训练。在三、四年级中开设人工智能常规课,每两周上一次课,每次90分钟。 良渚第二小学:三至六年级逐步开设人工智能普及课程。组织学生走进人工智能企业和科创教育基地,开展人工智能主题的研学活动。 良渚实验学校:学校被授予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校,从三年级开始,开设人工智能常规课程,常规课程围绕“AI一小时”教学体系,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AI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舟枕小学: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将人工智能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配备专职教师开展教学,将AI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课程内容AI神奇动物、AI智慧生活和AI智慧工坊包括等核心领域。 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保障。自2023年3月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开展全面合作以来,多方联络高校、高新企业、科技场馆资源,联合开发研学资源。截止2024年8月,已组织14期科创主题研学活动,走访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学院、九阳创意工业园、地卫二空间技术有限公司、萧山机器人小镇、人工智能小镇等18个场馆,共600余名中小学生参与。 (六)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区教育局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合力研发高质量的教材,加快课程更新迭代进程,创新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形式;培育优质师资力量,加强人工智能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各校和研究院积极组织交流分享会和教师培训活动;优质先行实验校带动薄弱校共同发展,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资源鸿沟,确保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发展与质量提升。 二是加强学校层面人工智能顶层设计。通过研究院、高校与中小学校共同参与顶层设计,组成高校专家与中学一线教师合作的研发团队;学校顶层设计从教学体系建设、课程方案设计、教材内容研究、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进行规划,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人工智能教育;学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本土文化,设计开发校园特色课程。 三是扩大余杭区科创教育影响力。积极推广余杭区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以实现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良性发展;加大公众媒体宣传与互联网平台运营力度,通过各类媒体渠道,向全社会传递余杭区人工智能教育的成功案例和成果;落实科创教育数字化平台建设与应用实效,打破数字资源壁垒,打造全区良性的科创教育生态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