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由: | 关于余杭留住数字游民、建设青年友好城市的提案 |
|---|---|
| 届次: | 十二届五次 |
| 领衔人: | 虞洋,团区委界别活动组 |
| 附议人: | 陶伟华 |
| 承办单位: | 团区委 |
| 协办单位: | 区人力社保局、良渚街道、区财政局 |
| 处理情况: |
尊敬的虞洋委员、团区委界别活动组: 您好,您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杭州市余杭区委员会上提出的《余杭留住数字游民、建设青年友好城市》提案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区青年发展工作的深切关怀,团区委与区人社局、区财政局、良渚街道、良渚新城等协办单位高度重视,将其视为推动青年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现就提案内容答复如下: 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以来,余杭区始终坚持将青年优先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发展战略,聚焦青年创新创业生态,青年工作列入区委全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报告材料。作为全省数字经济高地,全区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数字文化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积极布局,不断取得新突破。青年数字游民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以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为工具进行远程工作,追求灵活和自由自主。随着数字产业发展和就业形态的多元化,普遍具有高学历、高创造力、高自我驱动力特征的“数字游民”已经成为余杭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您的提案聚焦“数字游民”青年群体,精准切中了当前人才工作的新方向,提出了极具前瞻性和建设性的意见。现将提案办理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做优场地建设,打造宜业宜居“新空间” 为有效满足数字游民对高品质办公与生活空间的需求,重点打造多点辐射、覆盖广泛的共享办公空间格局。一是夯实核心集聚区建设。良渚文化村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现代化的商业服务配套,成功构建起多元业态融合、创意与梦想交汇的发展格局。目前,以“同心荟”(良渚数字游民小镇会客厅)、“杭一末”、“玉鸟集”等为代表的重点区域已初步形成显著的品牌效应和集聚规模,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优化办公空间,着力建设位于余杭区玉鸟流苏万科创业产业园3号楼(总建筑面积约860平米,建筑楼层共地上2层)的“数字游民”共享空间,旨在为青年们提供设施完善、使用便利、氛围青松的创业环境。二是加快新兴潜力点布局。着眼全区数字游民流动趋势与偏好,有序引导共享办公空间向高桥村、青山村等区域延伸,鼓励并支持利用存量闲置房产、老旧厂房改造或结合新建项目规划,打造一批各具特色、成本可控、运营高效的共享办公场所,满足不同区域数字游民的需求。三是打造标杆性综合服务空间。仓前街道梦创社区打造了全天24小时开放的众创共享空间,提供包括免费工位、高速WIFI、私密洽谈间在内的全方位办公支持,融合咖啡吧、茶吧等休闲社交功能,实现了“工作+社交+生活”场景的无缝衔接,成为“不打烊”的创新工作站,深受数字游民喜爱。五常街道阿里巴巴数字生态创新园在5月初正式上线了共享工位——亲橙空间,2000㎡的办公区域内一共有153个开放工位,配置打印机、谈话室、茶水室等高标准办公资源,且租金最低只要500元/月,目前已经有72%的入驻率。 二、强化政策赋能,优化创业支撑“新体系” 坚持以政策创新为牵引,以服务优化为支撑,着力构建有利于数字游民创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与服务生态。一是聚焦政策精准供给,实现有效触达。拟出台《关于促进良渚数栖湾AI+产业社区发展的政策意见》,打造良渚数栖湾AI+产业社区,对经核准的“良渚AI+产业”项目,提供办公租房补助、物业能耗补助、研发费用补助、人才服务保障等在内的一系列鼓励发展政策,鼓励和扶持企业成长壮大;联合住建,进一步推动“青荷驿站”落地良渚,为来余就业创业提供“缓冲点”;联合人社、财政部门,针对数字游民关注的个税返还、租房补贴申领、技能补贴等政策制度进行专题宣讲;扩大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范围,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劳动者可在就业地进行就业登记并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二是健全技能提升机制,提高就业竞争力。依托人社技能培训基地、培训站点,推进“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建设,开展人工智能训练师、数据标注员等培训;联合瓴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全省率先试点人工智能训练师的“一试双证”,推动职业技能标准、行业标准、企业人才标准互通互认机制,今年累计发放“双证”1828人。出台《高技能人才奖励和资助实施细则》,激发技能人才成长动力,高技能人才可享受3000元至3.6万元的高技能人才奖励政策。依托同心荟平台开设“青年夜校”,定向供给多元化、实用性强的课程内容,例如小红书运营、Deepseek与常用AI工具的落地实操、桌面游戏设计等。三是完善社会保障服务,解除后顾之忧。推动服务下沉,针对数字游民群体中处于婚育阶段的青年在子女照护与教育方面的现实需求,推动“家门口青少年宫”项目在良渚落地见效,沈括小学通运校区于7月正式投入使用,有效缓解周边青年的育儿压力。 三、焕新青年力量,构建自由共生“新生态” 一是以社群创造情感归属。定向链接团属社群“青松有余”,举办与“数字游民”相关主题的技术沙龙、读书分享、户外徒步等活动,以社群为纽带,帮助分散的数字游民快速融入本地社交网络,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二是以青年力量重塑创新内核。今年7月,“AdventureX 2025 青年黑客松大会”在未来科技城、湖畔创研中心顺利举办,吸引来自全球14个国家67个地区828名年轻人参赛,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黑客松赛事。这场青春革命起源于2024年的一场“疯狂星期四代码日”活动,创始人在良渚衍生出线下社区活动新范式BuildersUp,旨在为“真正在创造、在打破、在推动时代前进的人”搭建交流平台,诠释数字游民“自由而专注”的创新气质。三是以社会认同推动职业认同。良渚并非“小大理”,数字游民也并非“旅居群体”,游民的称呼容易引起社会对新兴群体单一化、标签化、异类化的理解,基于此,我们积极挖掘青年数字游民典型人物和生动故事,宣传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职业特点和价值贡献,助力消除社会公众对数字游民的误解和偏见。 服务数字游民群体、建设青年友好城市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下一步,团区委将持续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在现有基础上,聚焦关键环节,持续深化推进: 一、健全孵化链条,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进一步打通从“创意产生-项目孵化-企业成长”的全链条服务,强化与区内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合作,建立数字游民创新项目绿色通道。探索设立面向数字游民创业项目的种子基金或风险投资,对大赛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项目进行跟踪孵化,提供初始资金支持。提供更加专业的创业辅导、投融资对接、市场资源引入等服务,切实帮助优秀的创意和项目在余杭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将数字游民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推动数字下乡,实现村村同频发展 积极探索数字游民群体与乡村振兴工作的结合点,打造“良渚–新港”数字游民共生带。引导数字游民利用数字技能参与乡村文旅推广、农产品电商、乡村品牌设计、智慧农业等项目,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理念、新动能。持续放大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较低的生活成本、独特的文化底蕴等要素吸引力,打造“在乡村工作、享城市资源”的新型生活方式,实现数字社区与传统村落的“同频共振”、互利共赢。 三、聚焦青年需求,打造青年友好之区 大力弘扬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试错、尊重个性。持续关注数字游民等青年群体的实际需求,会同街道、住建、商务等部门,进一步优化生活配套,引入更多元化的餐饮、购物、文化娱乐设施,提升公共交通便利度,营造更轻松的生存环境。争取将余杭、特别是良渚片区,建设成为数字游民心生向往、近者悦、远者来的创意栖息地和理想工作生活目的地,为余杭建设城市新中心、提升全球人才吸引力贡献青春力量。 诚盼您继续关心指导我区青年发展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建议,共同推动余杭区加快建设成为青年友好型城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