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一清) 被父亲唤作“宝宝”的谢绍宁今年6岁,他有一个“大大的梦想”:当太空科学家。
5月25日,之江实验室今年首场开放日,谢绍宁和爸爸走进之江实验室园区,在科研工作者的带领下探秘宇宙,穿梭地球演化的46亿年时光,看前沿科学成果如何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还在上大班的谢绍宁对太空、卫星和人类有着“独特”的理解。“卫星是太空的机器,大家都要听他指挥。”小家伙的一番话逗笑了在场的人。
“你说的是导航吧?”爸爸在一旁更正道。
在场的人恍然大悟:“那确实要听指挥,不然就迷路了。”
开放日的科普课堂上,科学家向孩子们展示了最近发射升空的太空计算卫星。5月14日12时1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三体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
屏幕上正播放着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的视频,当看到火箭周围橙色烟雾升腾,谢绍宁十分惊喜,“哇,以后我也要造卫星和火箭!”
谢绍宁的爸爸告诉记者,孩子从小对宇宙、天文等很感兴趣,有机会的话,他想带孩子去看看火箭是怎么制造的。
坐在谢绍宁身后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学生,他们来到之江实验室进行访学,共同聆听关于太空计算卫星的科普讲座。学生刘子贤对太空计算卫星十分感兴趣,他表示,听完讲座后,他对中国的太空计算卫星事业有了新的了解,中国的太空研究和应用走在世界前列,他感到很自豪。
除了科普太空计算卫星,活动还安排了声波可视化系统体验环节。“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声波的形状,伸手进去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之江实验室计算传感研究中心高级研究专员阮永都说。
还没有实验台高的谢绍宁够不到仪器,爸爸一把将他抱起,当稚嫩的小手伸进仪器,显示器上原本的声波被干涉,出现了手的形状。
一旁的四年级学生赵羿臣说,他之前只在课本上学过蝙蝠利用超声波辨别方位,从来没做过相关实验,声波可视化系统让他对这个章节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随后,在科学家的带领下,大家还进行了深海压强实验。在真空的环境下,原先溶解在水中的气体溶解度下降,都“跑”了出来,感觉烧杯里的水像沸腾了一样。
开放日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意犹未尽,谢绍宁的手里还紧紧抓着实验时用到的小杯子。
之江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1年起,之江实验室每年都会举行科普开放日活动,近年来更是将季度性开放日活动常态化,邀请社会公众和中小学生走进实验室,亲身体验前沿科技,感受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