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朱解语 金于城 良渚遗址管理区微融媒体中心 摇慧敏) 昨日下午,作为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暨第93届年会的重要专场活动,“古代水坝工程与人类文明发展”专题研讨会举行,从全球视角追溯水坝工程的起源与发展,以良渚遗址水利工程为代表的各时期古代水坝工程为典型案例,交流古代水坝工程在防洪、调水、运输和引水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和工艺技术水平,探讨水利工程对人类文明起源发展的支撑作用。
中国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国际大坝委员会荣誉主席迈克尔·罗杰斯、世界水理事会主席洛克·福勋出席并致辞。来自中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水利学者、考古专家以及国际组织代表参加。
“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在我们中国水利史研究乃至世界水利史上都有突出地位。大禹治水是在距今4000年前,而良渚水利工程体系在距今5000年前就已经存在,这把中国水利史的研究往前推进了1000多年。”中国水利博物馆馆长陈永明表示。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因地制宜、乘势利导,充分考虑山区与平原、流域上下游、古城内外的关系,形成了一套高低层次显著、工程体系完备的水利工程体系。
该工程包含外围水利系统、古城水系两部分,影响范围超100平方公里。
外围水利系统由上下游堤坝群组成。上游坝分为东西两组,各包含3条水坝;下游坝组包含4条水坝,并通过栲栳山和南山与塘山长堤相连。11条堤坝与周边山体围合成三座水库,总库容约4600万立方米。至今,外围水利系统保存较完整,且部分仍在发挥作用。
古城水系由内外城河、“井”字形主干河道及网状支河组成,通过8座水城门,古城内外河道可连接,与外部更大水域相通。
申遗成功后,通过专项调查,又新发现20余条新的水坝,以及与水利系统相关的4条南北向土垄,进一步揭示出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完整结构。
与会专家认为,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在世界水利史上有突出的地位和价值,对世界水利史研究、中华文明探源、现代治水古为今用提供极大的帮助和启示。
会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河海大学教授袁俊平等专家介绍了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历史演变、工程技术、科技内涵及其文化传播意义,与世界范围内同时期的古代水坝进行比较研究。基于这些研究成果,与会专家就良渚遗址水利工程进一步深化了四项共识——
规模之最: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包含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规模最大、工程数量最多的堤坝工程群。
体系之最:良渚遗址水利工程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工程体系最为复杂、分布范围最广泛的水利工程。
功能之最:良渚遗址水利工程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类型最丰富、水利功能效益最全面的水利工程。
技术之最:良渚遗址水利工程是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集成工程技术最多的水利工程。
与会专家认为,这些共识的发布,不仅对中国水利史发展、全球坝工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世界作出的贡献。